峥嵘岁月铸辉煌——记部队自主择业正团级干部、齐鲁文促会副秘书长潘绍庚
本网消息:岁月如流,往事悠悠,转眼三十多个春秋过去了,我思念昔日战友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我对部队的感情也与日俱增。记得2011年12月10日的凌晨,当我送别正在泰安市体育学校射箭队训练在读、已应征入伍的儿子后,在电脑前我一遍遍地看着身穿“国防绿”的儿子的一幅幅合影照时,我的泪水不由一次次地润湿了眼眶……往事历历在目,我曾在驻豫某部服现役时为师里采写新闻报道的幕幕情景一一浮现在了我的眼前。然而,最震憾我心灵,时时引起我心灵触动得是那一年有一位来自安徽省明光市的战友,在部队举行的军事大比武中,竟然在军体单杠8练习大回环比赛中以一次性旋转521圈的惊异成绩荣获了二等功,师政治部的领导以《军中第一旋》、《中国第一旋》为题,在《前卫报》、《人民日报》及时发表后,新华社记者很快对此作了专访,这位战友的名字叫潘绍庚。
当年的“军中第一旋”今在何处?
2011年11月下旬,因我在杂志社从事采编工作,经热心支持国家报刊采编工作与活动的部队领导介绍,在一次偶然推心置腹的热情交流中,我惊喜地得到一个重要信息,时时让我难以忘怀的昔日我20多年前的战友潘绍庚,如今已成为一位国防大学硕士研究生,当时就职于山东省平原县人武部部长,正团职上校级别的部队优秀军官。
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我按捺不住激动之情,顾不得旅途采编的疲劳,自家乡泰安市乘着隆隆北上的列车,满怀豪情来到了地处省会济南市西北部90多公里百废待兴,城镇建设生机盎然,楼群林立的德州市平原县,在县人武部,我终于见到了渴慕已久,年过四十,精神亢奋的老战友潘绍庚。
战友相见,欣喜若狂,相拥相抱,分外亲切!我情感的闸门一泄而出,想着参军在部队的儿子,凝视着眼前刚刚见面的老战友,我在心里喃喃自语道:“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 。
岁月如流,往事如歌!第二天上午,我们一行来到了平原县人武部采访时进一步了解到:2010年5月,潘绍庚上校由原大军区装备部调任平原县人武部部长以来,各项工作就取得了惊人成绩,人武部被部队党委先后评为“维护国防利益与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先进单位”、“扶贫帮困工作先进单位”“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双拥共建先进单位”等荣誉。当时,他爱军习武的先进事迹。正在全军官兵中推广。
根据部队党委的需要,时年40多岁国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潘绍庚上校由原大军区装备部管理办公室主任调任山东省平原县人武部部长后,他很快以崭新的工作姿态出现在了地处省会济南市西北部90公里处平原县这片有着拥军爱民优良传统的大地上。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经过认真调研,他基本掌握了全县14个乡镇基层人武部的实际情况,为迅速打开全县人武部工作新局面启动了新的活力。
曾先后荣立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个人事迹曾以《军中第一旋》、《中国第一旋》为题被《前卫报》、《人民日报》刊登,具有20多个春秋部队机关、基层丰富工作经验的潘绍庚,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在向着新的事业高峰攀登。
这年8月,一场特大50年未遇的暴雨袭击了平原县城,在他迅速组织的民兵抗洪抢险战斗中,针对民兵应急分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装备不足,专业力量缺乏,遂行任务能力弱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及时向平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加强民兵应急分队建设的建议。由他撰写的《民兵预备役抢险救灾需关注的几个问题》、《充分做好民兵预备役抢险救灾保障准备》等学术性文章,很快被《黄河民兵》、《国防》、《中国国防》等国家大型刊物采用。尤其是他在工作之余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撰写的由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赋予国防大学的题为《推进国家动员机制与应急管理机制有效衔接问题》的国防动员研究报告,已作为学术成果正在全国全军推广。由他撰写的《对征用私人直升机遂行抢险救灾行动可能性的思考》已作为前瞻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被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主办的《国防动员工作通讯》以内参方式采用后正在全国各地市国防动员委员会进行广泛推广。
在他的带动下,2011年,人武部全体干部已在国家各级报刊刊登新闻、论文等稿件50余篇。
“船到码头人靠岸”是大多数部队干部调入区、县人武部后的思想观念。然而,来自安徽省明光市的潘绍庚这位正团职人武部长却认为这是人生事业中的重要起跑点,在军事训练方面,他仍然是一名素质过硬的军官,2011年5月份以来,他在参加的德州军分区组织的现役干部集训中,3000米长跑比赛荣获了第二名,获得了山东省军区组织的“手枪精度射”比赛第一名,并代表山东省军区为军区司令员、山东省委书记等军地领导进行了手枪运动射击项目表演。潘绍庚:国防大学硕士研究生,曾任济南市中区人武部部长。安徽省明光市人,196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1987年11月入伍,历任,战士、文书、班长、排长、团作训参谋、副连长、师作训参谋、连政治指导员、师战技参谋、营长、军区装备部战技参谋、军务参谋、军区装备部直属工作部参谋、军区装备部生活服务中心副主任、军区装备部管理办公室主任、平原县人武部长;1988年10月由连队文书进入河南省体工大队接受器械体操项目培训,1990年8月被保送到信阳陆军学院大专班深造,1993年3月参加集团军参谋集训,1999年8月参加河南省洛阳工学院组织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2001年6月参加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管理工程专业本科班学习,2003年10月参加总参装备部陆军集团军装备指挥软件培训,2009年5月参加国防大学联合作战指挥专业军事硕士研究生学习;曾参加大军区“前卫”战役组织计划、作战文书起草、战备保障演练演习和负责全军夜巡现场会演习计划等工作;曾参加师军事大比武获得器械体操第一名并荣获二等功,参加湖北等省抗洪救灾抢险并荣立三等战功,参加全军夜巡现场会会议起草组织参谋文书作业工作突出荣立三等功;曾组织完成有关大军区装备部装备保护演练资料汇编等资料:曾参与策划由国际文艺联合体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主管,作家报社主办的《当代书画交流》报并任该报主编,曾发起、成立、创办由中国新闻调查网等单位大力支持的《时代中华人物》大型杂志山东新闻中心主办的系列文艺专刊策划采编工作并兼任《书画艺术世界》特刊常务总编,曾参与策划出版发行《中国新农村月刊》大型杂志系列工作活动并兼任该杂志社编委会编委等职。
回首岁月,请看新华社道博、月忠两位记者对潘绍庚这位部队精英现场采访时的真切记录和描绘,时在1989年的7月:“上等兵潘绍庚!”我就这样站到了单杠下,在几十名选手中,角逐这次全师大比武的最后一块“金牌”。说不激动那是骗人。1年前的那次比武,冠军打了168个大回环,我才21个,多惨。发奖时,人家昂首挺胸站在台上,我心里在流泪,那滋味,唉……
团长王佑明拍拍我的肩,鼓励说:“你是新兵,只要刻苦训练,机会有的是。”这话听了对心思。高考只差十几分,我是抱定来当兵再考大学的,光数理化就带了一大包。可是连队一开始训练就“炉火熊熊”,人人都想争第一。干脆一咬牙,先把军事技术练得棒棒的,再说考学的事。我就这样“火”上了,都是一腔热血的青年人嘛。开始上杠了。我把保险手带系得不短不长。然后,用劲蹬腿打浪,摆起来了,一忽闪就飞了过去。自我感觉不错。都说这单杠大回环是军人素质的综合体现。腰、腹、腿、脑、手,连血压和心理都得练到最佳状态,哪一项差一点都不行。那一次请省体操队的高手来指导,他们说,嗬,大回环连着旋 21个,了不得啦。我低着头,说咱师有能打168个的标兵。他们直摇头,说那不可能。我不和他们争辩,决定把劲用在单杠上,“吱吱”地旋了200圈,突破了师里的最高记录。大家给我鼓掌,那个热烈劲啊就别提。我们王团长也高兴了,他大声说:“先别鼓掌,潘绍庚拉木锨,‘大头’在后头啦!”大家都笑了。我也想笑,但忍住了。我不能让咱团长失望。我开始调整呼吸了,飞旋300多圈后得有个过渡期。人到杠顶头朝下,就呼吸一次。然后再飞身而下,趁势又把身体旋上杠顶。借这机会,我扫一眼观阵的首长和战友,也瞥一下同时上杠的赛手。他们都“败”下阵来了。你问平时训练苦不苦?那还用说嘛。人,都有个“疲劳度”。我们把那叫做“极限”。刺杀、投弹、爬山、越野、奔袭、大回环,到了“极限”你只觉得心慌气短,真担心一口气上不来。可你得想,我们“极限”,对手也“极限”了;你想高人一筹,想夺冠,就得“极限”之后还有一手。我就是这么想和这么练的。10多分钟后,我已飞旋了400多圈了。这就是我平时训练的最高数了。“极限”说来就来了。我们蒋师长一定是看出我转得慢了,好像在让人问我感觉怎么样。同时好像有人在张罗去查大回环的全军记录。还有人在谈论我其他课目的训练成绩。我都听到了,心里不知怎么一激动,好像又来了劲。那就再飞,再旋,看看我潘绍庚到底是怎么个底数?想着旋着,就这么又旋了下去。499、500、501……首长和战友们拍着巴掌好像都站了起来。接着又是一片肃静。我闹不清咋回事了。接着就有人心疼地来劝我下来休息。好像还有人议论,说转这么长时间,下来之后一定站不住的。我心想,试试看吧,我一定得站个样子让大家瞧瞧。“521!521个!”大家一片掌声、一片欢呼。我也顾不上敬礼和感谢了。但我得站稳,得自己走动,让大家知道,我还有潜力。只是两个手腕处,被保险带勒得只有皮包骨头,手套因手指肿胀也不能马上脱下来。我被评为名列第一的训练标兵,师党委决定给我记二等功。说到单杠大回环,有的说我是“军中第一旋”,有的说全国也没有这个记录,我才不在乎什么“吉尼斯”不“吉尼斯”呢。艺无止境,今后还得苦练。好兵面前只有一个追求,那就是:“胜利”。
(《作家报》记者/李法明 李广畅 特约记者/张伟锋 )
上一篇 : 周翔——2025 年官方重点推荐艺术名家
下一篇:四川安岳县举行2024年第二次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