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事要闻 工作动态 模范先锋 红色故事 为民服务 文明创建 友情推广 政策法规

松涛垂泪送国士 万千心香祭宗师——今天北京市民自发送别杨振宁先生

太铭文化网北京消息周秋连报道:10月24日清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内,松柏凝霜,哀乐低回。上午9时整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大礼堂庄严举行。先生安详静卧,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那抹炽烈的红,映照着他一生赤诚的家国情怀。礼堂内外自发前来送行的人群绵延不绝,既有步履沉稳的学界同仁、身着校服的清华学子,也有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他们带着素白的菊花,怀着无尽的哀思,送这位科学巨匠最后一程。

2025年10月18日12时整,一颗科学巨星悄然陨落——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就在17天前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老者刚刚度过自己的103岁生日,彼时杨老仍对中国物理学的未来满怀期许。先生的“关门弟子”、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回忆,赶到医院时,先生“安详平静地离开了,一如往日的从容”,那份历经百年风雨沉淀的淡然,定格了先生生命最后的模样。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的科学成就早已超越国界,深刻重塑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在大众认知中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他最广为人知的成就,但在物理界看来这并非其巅峰之作。1954年杨老与罗伯特·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如同打开宇宙奥秘的金钥匙,不仅奠定了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更深刻推动了20世纪下半叶物理学与现代几何学的革命性发展。1994年美国科学成就鲍尔奖的颁奖词精准诠释了这份成就的分量:“可以排在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必将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类似的影响。”此外杨振宁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物理与数学交叉研究的新领域,被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誉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1997年为致敬杨振宁的科学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国际编号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让杨老的名字永远闪耀在璀璨星河。

“我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在清华园长大,于六十多年以后,又回到了故园。”杨振宁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人生轨迹。从清华园的青涩少年,到西南联大的热血学子,从远渡重洋的科学翘楚,到归根故土的育人宗师,他的百年人生始终贯穿着“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家国情怀。1971年杨老冲破阻碍首次回国访问,成为中美学术交流的“破冰者”,此后数十年间,他为祖国科教事业奔走呼号,募集资金超1500万美元,协助设立多个科学基金,力邀姚期智、王小云等世界级科学家加盟清华,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打造成国际顶尖的科研高地。2015年杨老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直言“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在清华园的“归根居”中,以“东篱归根翁”自勉,用“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的担当,82岁高龄仍坚持为大一新生讲授基础物理,用“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

 

告别仪式现场,悲伤与崇敬交织在每个人的眉宇间。礼堂内清华学子身着深色校服,手持白菊,整齐肃立,他们中许多人曾聆听过先生的讲座,或是受其精神感召投身科研。人群中,一位来自河南洛阳的务工者冯国军格外引人注目,他正在江苏打工,得知先生逝世的消息后,连夜坐火车赶来北京,只为送这位“让中国人骄傲的科学家”最后一程。“杨先生让我们知道,中国人也能做世界顶尖的科学,这份骨气太珍贵了。”他攥着手中的白菊,声音哽咽。从日本专程乘飞机赶回的学者,带来了精心装裱的书法作品《杨振宁先生千古》,笔墨间满含对宗师的敬仰。还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缓缓前行,年轻的父母抱着孩子默默伫立,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物理理论,却深知这位老人用一生奋斗,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为后辈点燃了科学之光。

 

“八宝山前松柏哀,长辞国士泪盈怀。规范场中开混沌,宇称论里破尘埃。百年薪火归清华,万里星河识俊才。此去瑶台应执简,人间永记栋梁材。”这首悼诗在人群中默默流传,道尽了众人的哀思。送别队伍中,有人轻声吟诵先生钟爱的杜甫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有人重温他留下的勉励之言“请继续努力”。正如先生在《曙光集》《晨曦集》中寄托的期许,杨老见证了中华民族从“长夜”到“曙光”,再到“晨曦”的变迁,而杨老播下的科学火种,正在神州大地上燎原。

 

上午10时许,告别仪式接近尾声,前来送行的人们依次向先生遗像鞠躬致哀,将手中的白菊轻轻放在灵前。松涛阵阵,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国旗熠熠,映照著不朽的精神。杨振宁先生虽已离去,但先生的科学思想将永远指引人类探索未知,杨振宁的家国情怀将永远激励后人砥砺前行。这万千自发前来的送行者,正是对这位国之栋梁最真挚的致敬——人间永记,科学千秋,宗师不朽。

(杨青云)



分享到:
文章来源:本站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第六届(2025)全国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推广大会暨中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在郑州盛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