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周秋连到广西玉林市北流市新圩镇烈士陵园祭奠英烈
太铭文化网北京消息周秋连报道:2025年是中国共产党104周年华诞之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解放海南岛胜利7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已89周年。北京太铭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倡导传承红色记忆活动:征集红色传家宝故事、创作手绘红色地图、翻唱经典红歌,让党史故事焕发新活力。家中勋章、老照片等承载红色记忆的物件及故事,以图文或短视频呈现。邀请全民翻唱红色经典歌曲,支持独唱、合唱等形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这份记忆早已深深镌刻在全体中国人民心间。
在我国第12个烈士纪念日前夕。原CCTV广告制播、分离中心、《草根明星》栏目摄制组副主任,原时代中国网、市场调查网总编、原人民代表报湖南中心副主任、资深传媒人士,红色文化宣传志愿者周秋连、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追寻红色印记,感悟先烈精神,为了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从北京赶回湖南,带领团队辗转广西,探寻红色踪迹。
北流市新圩镇烈士陵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新圩镇南园街南园幼儿园东北侧,陵园内安葬的是1949年11月在北流剿灭地方匪患牺牲的征粮队工作中牺牲的10名烈士。其中年龄最小的仅18岁。 这些烈士在支援解放海南岛、剿匪斗争中英勇献身,烈士遗体最初葬于新圩岭背。后被迁葬至这个庄严肃穆的地方,让人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并在此并立碑纪念。
1949年11月,广西解放,万民欢腾。而此时,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为支援解放海南岛、及时消灭地方匪患,进行着一项神圣使命的工作——征粮。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征粮队。当年,在北流新圩就有一支勇敢的征粮队,他们无惧当时险恶的环境,勇敢接下征粮任务,为解放军征战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在一次征粮过程中,征粮队的10名队员(李名勋年纪最大的是大里镇六堆村人,牺牲时25岁、黄家荣是大里镇古红村人,牺牲时年仅23岁、郑育、郑英荣、刘冠元、李福周、罗瑞贤、罗知新、宁琦、缪远伟年纪最小,陵城大兴街人,是一位女同志,牺牲时年仅18岁)被土匪抓获与敌搏斗,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解放军迅速赶来将土匪消灭,含泪把10位牺牲同志的遗体殓葬于新圩岭背,立石竖碑纪念。后迁葬于新圩镇附近,建立了烈士陵园。
9月20日,我们了解到当年北流征粮队中如今还有健在的90多岁的黎智清老人便去了解当时情景。
黎智清现居住在北流城区。她除了耳朵不太好使外,行动自如,思维清晰。她还记得当年她征粮时到过的村子,一个个数出名字来。说起以前征粮的战友,她更是连哪一个队员是哪一个村的,都记得清清楚楚。同行的黄善凡向黎智清说到自己的父亲黄家荣,她马上说,“黄家荣是古红村的”,几乎是脱口而出。黎智清的儿媳说,在几年前,家婆还经常与一些队员的后代来往,常常聚在一起,回忆当年的种种过往。
“当时由于刚刚解放,地方土匪和反动军队残余还非常猖狂。”黎智清老人回忆道,有一次征粮队员刚征粮回到乡政府,就马上收到土匪要围攻乡政府的消息,于是队员们决定马上撤离。但一个队员在临走前弯腰收拾东西时,别在腰间的手枪掉到地上,板机被触碰后手枪走火,子弹射中他的心脏,当场牺牲。说到这里,她眼眶里含着热泪。她还说,以前征粮的女同志面临的危险最大,土匪是非常残恶的,一旦抓到征粮队的女同志,都是极尽侮辱后再杀害。但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也没有一个女征粮员当逃兵。
采访结束,后再次回到新圩烈士陵园,一些市民走进这里,瞻仰纪念碑,静静地缅怀。此时,阳光照射到纪念碑上,反射出一条长长的光柱……
上一篇 : 红色记忆:周秋连到广西梧州市岑溪市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
下一篇:红色记忆:周秋连到广西玉林市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烈士纪念塔缅怀祭奠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