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事要闻 工作动态 模范先锋 红色故事 为民服务 文明创建 友情推广 政策法规

红色记忆:周秋连到北京西便门城墙遗址公园参观学习

太铭文化网北京消息周秋连、周依依报道2025年是中国共产党104周年华诞之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太铭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倡导传承红色记忆活动:征集红色传家宝故事、创作手绘红色地图、翻唱经典红歌,让党史故事焕发新活力。家中勋章、老照片等承载红色记忆的物件及故事,以图文或短视频呈现。邀请全民翻唱红色经典歌曲,支持独唱、合唱等形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这份记忆早已深深镌刻在全体中国人民心间。

25曰 明北京城城墙遗存,西便门段,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西段,西便门公园内_副本.jpg

2024年8月24日拍摄

“八一”前夕。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人物频道副主任,原时代中国网市场调查网总编、原人民代表报湖南中心副主任、资深传媒人士,红色文化宣传志愿者周秋连、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追寻红色印记,感悟先烈精神,为了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2025729日带领从广东东莞过来的孙子孙女专程从北京丰台坐公交车来到北京市西城区西便门桥区的三角地,西便门城墙遗址公园参观学习。

IMG_20240825_094216_副本.jpg

西便门城墙遗址公园是明北京城城墙重要遗存,现存195米内城墙,是围绕明北京城城墙遗存而设立的公园,1988年完成整修并复建箭楼,1990年正式建成为西城区的区属街心公园。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西便门是明、清时期都城的外城七门之一。此处明代北京城城墙残段为明北京城内城西墙南端,全长约300米,包括三座马面,只留存少数地面残迹和长约200米、残高约6米的墙体。该遗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属外城北垣防御体系组成部分,1949年后城楼被拆除。1966年修建地铁时将附近城墙拆除,由于地铁环线在转角处的线路需要一定弧度,内城西南角的小段城墙得以幸存。1988年市政府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予以整修,并在外城相接处修复了敌楼,同时保留了7处展现不同时期营建工艺的城墙断面遗迹,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G_20240825_100944_副本.jpg

2025年由西城区属国企蓟城山水负责运营,改造升级后,公园围绕'全龄友好'主题增设健康环跑道、文化广场等七处景点,完整保留明城墙夯土结构断面,设置夜景照明系统并更新步道设施 。强化了门头标识与城墙文化展示,同时举办亲子活动、树剧场演出等文化项目。

西便门小公园:明长城与首都建设纪念碑

IMG_20250731_172730_2_副本.jpg

2025年7月30日拍摄

西便门的遗迹(西便门天桥下),这是北京现存的两座明朝长城中的一座。现在,它不仅是北京长城遗迹的保留地,而且还是一个不需要购票的市民公园。在明城的废墟下,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墓碑,上面写着:国家重点文物古迹、西便门遗址。在它的一侧,还有一座巨大的石碑。这里已经成为北京居民们的日常消遣和锻炼的地方

有机会搭便车进城逛逛,这个地方很容易被忽略,但走进去才发现,这里竟然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十几米高的城墙在蓝天和树枝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沧桑。从地面上往上看,这座山看上去很高,大概有十二至十四公尺尽管墙壁被爬山虎所覆盖,但是并不能掩饰古老的城墙上的古老的砖石。原来这座明朝的城墙在被人破坏之后,仅余百余丈,不过在一九八八年,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特殊的修缮,这段长城的全长也就是现在的五百多米。可登上城门。游客和居民都可以在西便门的塔顶上欣赏周围的景色,在塔顶的露台上,有一块名为北京的明长城遗址的石碑。以前城门上还能有各种餐饮服务和文化美食节向公众开放。

IMG_20240825_094510_副本.jpg

穿过城墙部分,来到一大片广场,这里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还有专为老年人准备的门球场,设施非常新,但还没人使用。
接着看到的是首都建设纪念碑,工人群像雕像栩栩如生,让人回想起那个纯朴奋进的年代。那些不记得失、乐于奉献的前辈们,真是让人感恩。

北京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最古老的都城,也是最多的王朝!自公元西周至唐朝末期,北京一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都城,经历了13个王朝,可以在西便门金融大街和中央音乐学院附近欣赏一条500公尺的北京长城遗址-西便门。

查阅历史资料,发现北京原来有四面墙,由里至外依次为今天的紫禁城(故宫)、皇城、内城、北京的外城。修建年代为大明永乐年间(1419)年到明正统四年(1439年),共修建了20年,而西便门这一段明朝的长城则已有581年的时间。

IMG_20250731_173446_副本.jpg

西便门的塔楼和德胜门的塔楼相比,要逊色不少,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下方的墙壁似乎是再也没有办法修补了,不少的植被从墙壁缝隙中钻了出来。从铁门的空隙可以看出,这座古老的城墙并不是用砖头砌成的,而是用灰色的泥土和石头砌成的。传说北京的城墙建造时,工匠们在里面加入了糯米、大米等粘性极强的粮食,这也是为什么这座城市如此稳固的原因。

经过五六百年的沧桑,北京古城虽未遭战争摧残,但在特定的时代里,它的失败者是人类。上个世纪6070年代,关于北京的城墙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争论中,北京古城成为了牺牲品。那时,大部分的城墙都被移走了,取而代之,只剩下1600多米的东便门和西便门。直至八十年代末,在北京、文物局的不断资助之下,西便门的明代长城终于得以复原,成为一个开放的旅游胜地,让今天的游人和居民领略北京皇城的风土人情。

 IMG_20250731_172148_副本.jpg

明北京城墙遗迹维修记

北京城的兴起始于周初 去今已三千余年 其原始聚落曰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蓟为燕侯都城 名满海内 后世或称北京为燕京 来源于此

自秦以后 封建王朝相继建立 历代名都先后崛起 北京后来居上 遂为辽 清五朝建都之地 在辽为陪都 号称南京 金朝正式建都 扩展旧城 改名中都 公元一二六七年元朝始筑大都新城于东北郊外 明朝初年改造大都 先于公元一三六八年移其北墙至今安定门 德胜门一线 其后五十年 又将南墙外移至今崇文门 正阳门 宣武门一线 东西两墙基址如旧 只是缩减其北段 延长其南端 及至公元一五五三年 更在其南加筑外城 内外两城合成凸形 清朝相沿不变 是即今日首都中心之北京旧城

按我国古代营建都城 必有城墙 既利于防卫 又是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 城内道路系统 工程分区以及建筑布局 无一不为城墙所制约 成书于公元前约五世纪的<周礼·考工记> 谓国都之营建 九里见方 城墙四面 各有三门 方城之内 纵横干道各九条 依此格局 又以城市定位面向正南 中轴线纵贯其间 遂有宫廷在前 市场在后 左有太庙 右有社稷坛之总体布局 都城规划的要求 粲然大备 但是我国封建时代都城的营建 与此最相符合者 只有元朝大都城 明朝改建之后 内城宫阙以及太庙社稷坛分布一如古制 外城有天坛 先农坛 并列于全城中轴线左右两侧 是为历代都城设计的重大发展 西方城市规划专家每多高度评价 推为世界城市设计史上一大杰作 且有瑞典学者著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 流传于世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 古之城墙已完全失去其固有作用 北京城墙与城楼以其雄阔巍峨的形象与建筑工艺 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 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 理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遗憾的是在未及进行缜密研究的情况下 竟被拆除 幸而内城正阳门城楼 德胜门箭楼以及东南角楼得以保存 今经维修 已列为首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旧日城墙残存至今者 唯有崇文门以东与此处各一段 此段城墙原是明朝前期所建南墙最南端 西与后筑之外城西便门相距甚近 两城相接处 上建城楼一座 此段城墙以东 原属内城西南隅 地处偏僻 又较低洼 尝有积水曰太平湖 现因市区扩建 昔日一隅之地 今且为交通要冲 目前西便门西南古代蓟城旧址及附近莲花池一带 正在进一步开发中 此地将日益显示其交通上的枢纽地位 必须兴建大型立交桥 始得通畅无阻 而这一处明代城墙 近在咫尺 是存是废 必须善加抉择 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及专家意见后 决定今昔兼顾 新旧并举 以使古城风貌就地重现于现代化建设之中 为此特责成西城区人民政府 多方筹款 尽力维修 但工事艰难 墙上南端原有角楼已难恢复 仅两城相接处之城楼得以重建 为展现古城墙内部原始结构 维修时有意保留墙体的数处墙芯 多年湮没地下的条石墙基与城砖 保存完好 经过清理乃得重见天日 又在墙之东侧加筑台级 以便游人登临 重修墙体高十一点六米 基宽十九点三米 顶宽十五点六九米 总长二百一十米 共用新制城砖十三万块 一九八八年七月全部竣工

念及我人民首都 为举世瞩目之历史文化名城 三千多年来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而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其主题思想 亦在与时俱进 自社会主义新中国创建迄今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立足于此 环顾四方 更当满怀信心 奋发前进 爱我首都 乐为之记

公元一九八八年八月

侯仁之撰文 刘炳森书丹



分享到:
文章来源:本站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红色记忆:周秋连到北京詹天佑纪念馆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