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事要闻 工作动态 模范先锋 红色故事 为民服务 文明创建 友情推广 政策法规

站点搜索功能


姓名 车牌号

红色记忆:周秋连到安康旬阳市蜀河镇蜀河社区 蜀河古镇考察学习 

太铭文化网北京消息周秋连、周军报道: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是中国共产党104周年华诞之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北京太铭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倡导传承红色记忆活动:征集红色传家宝故事、创作手绘红色地图、翻唱经典红歌,让党史故事焕发新活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前夕。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人物频道副主任,原时代中国网、市场调查网总编、原人民代表报湖南中心副主任、资深传媒人士,红色文化宣传志愿者周秋连、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追寻红色印记,感悟先烈精神,为了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b777536f0114645cbdb415b817d94dd6_1753351314210107.jpg

2025710日自费专程从北京西站坐着绿皮火车经河北、河南、湖北来到陕西安康,在安康火车站下车后,搭出租车到安康市汉滨区陵园路31号的安康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第二天又是去了汉滨区县河镇牛岭社区的,解放安康牛蹄岭战斗遗址公园参观学习、祭奠英烈。随后参加了由全球华文媒体联合会主办,由中国中央数字电视《法制与经济》栏目协办的“华媒联盟合作伙伴会议暨新媒体AI赋能流量变现游学班”在陕西安康石泉县云雾山镇官田村 鬼谷岭假日酒店举行。会后合同华媒联盟一行人去了 旬阳市蜀河镇蜀河社区三组骡马古道蜀河古镇参观学

IMG_20250713_132546_副本.jpg

蜀河古镇 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蜀河镇蜀河社区三组骡马古道蜀小路48历史非常悠久,蜀自兴晋始传流,魏兴黄土淯阳楼。又历闾关长岗郡,巴山汉水照春秋。追溯古镇得名,源于蜀王冢存此,自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设兴晋县以来,历经“261个巡检司的改革变迁,蜀河古镇迄今已跨越了1700余年的光阴。山撑起蜀河的骨架,水成为它的血脉,这片土地伴河而生、依河而建、因河而兴,河流赋予其幽深静谧、古朴典雅的姿影和气质,在历史的演进中成为一颗日益璀璨的汉水明珠。到了明清时期,就因为汉江水运的发达成为了商贸重镇,繁华一时。

IMG_20250713_135159_副本.jpg

商贸的繁华,在蜀河古镇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今,镇子上还保留着许多人文古迹,例如商铺、钱庄、会馆、寺庙、戏楼等等。其中,黄州会馆、杨泗庙、清真寺三处,是保存最完整的,也最值得参观的。

因为而兴的蜀河古镇,也因而历经磨难。从古至今,这里曾遭遇过数次特大洪水的侵袭,在古镇最高处的杨泗庙旁,一面岩壁上清晰地刻有多条水文石刻线,记录了历史中数次重大洪灾的水位线——乍看之下,触目惊心,因为按照水位线的高度,几乎已经将蜀河整个镇子全部淹没了。

QQ20250728-151840_副本_副本.jpg

历史中,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和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的洪水水位线最为醒目,也是洪水位的最高线。后者因崖面已经没有地方再刻字了,所在刻者在旁注明高三尺的字样来标明当年的实际水位,几乎将整个古镇淹没。有近代1974年、1983年等十多次洪水水位线石刻。

再往上走一点点就是,位于蜀河镇古渡口上崖杨泗庙,坐西向东,北依山坡,据残碑推断,该庙建筑年代不晚于乾隆年间,其虽名为庙实为船帮会馆,因其内供奉船工始祖杨四爷,故取名杨泗庙

2025年7月13日陕西省安康市旬阳 蜀河古镇 最南端_副本.jpg

清初以来,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贸流通发达。因蜀河是汉江上游重要交通要道,故成为陕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之一。南货至此北上柞水直至西安,北货至此装船南下至老河口到武汉等地。水运极为兴盛,船楫连接数里,日泊大小船只百余艘。于是船主和船工集资在蜀河口修建古雅壮观的杨泗庙作为议事和来往聚会、休息场所。又因汉江滩多险急,各类船只到此停驻,至杨泗庙祭拜杨四爷以求来往平安,一帆风顺。杨泗庙正门两侧有青瓷嵌贴对联一幅,上联是福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卷岿屹立;下联为威灵昭汉水,喜梯航顺利,浪静波平任遨游。因杨泗庙是船帮乞求神佑之地,故其戏楼又名明德楼。每年六月初六,举办杨泗庙会,院内搭台唱戏,上演汉剧等各种地方戏剧,热闹非凡。同时,又是当地群众物资交流场所。

IMG_20250713_134725_副本.jpg

正殿居中原供有杨四爷神像一尊,身高丈余,煞似威严。殿角左右各有石碑一通。左侧字迹毁损无存,无从考证。右碑为洵阳知县严谨埠头讹索船户告示碑,字迹了然,从内容上可明显看出杨泗庙的历史作用及当时蜀河水运、贸易之繁华。

其大门右侧是著名的朝阳古洞,该洞修建于乾隆年间。道光元年(1821年)名医汪海峤曾在此隐居,编纂成《唱医雅言》一书。朝阳古洞深不可测,据言民国初年,数人结伴穿行,半天余火把用尽,暗黑气稀,中途而返。也有民间传说,此洞通江河底可达四川,绵延千余里,号称陕南第一洞。现正在开发探测之中,若干年后各地游人可到此一游。外有石龟驮碑一通,面临汉江,据传有镇水降魔之效,此龟一修200余年,汉江涨水不至龟角。

 IMG_20250713_134848_副本.jpg

"古镇的街道都是青石板铺就的,走在上面,能听到清脆的脚步声。街道两旁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精致的砖雕木刻,还有那些老店铺的门楣上,至今还能看到当年的字号"。当你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与石板屋、木板楼、风火墙、老水井……一一邂逅时,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古镇的悠悠岁月便在眼前缓缓铺开。

"镇上的老街分为东西两条,中间由几条小巷连接。东街靠近汉江,以前主要是茶楼、客栈和码头;西街则是商铺集中地,有布庄、粮行、中药铺等。街道不宽,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因为地处汉江边,镇上有很多临水而建的吊脚楼。这些楼房一半在岸上,一半悬空在水面上,既方便做生意,又能纳凉避暑。

IMG_20250713_135424_1_副本.jpg

蜀河古镇是完全原生态的,古镇里居住着当地人,他们在河里洗衣服,去老井里挑水做饭,这才是原本古镇的模样,和大多数已经商业化的古镇不同

蜀河八大件,其名溯源至周朝八珍。席面上,八凉八热菜肴有序排列,八荤八素搭配得当,且传统上由8人同坐于八仙桌共享。凉菜风味浓郁,酸、辣、咸三种滋味巧妙交融;热菜烹饪技法精湛,以红烧、清蒸为主。2011年,蜀河八大件饮食文化及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3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IMG_20250713_142255_副本.jpg

镇上最大的八家商号。有专营布匹的'德兴号',做粮食生意的'永丰号',经营药材的'仁和堂',还有做茶叶生意的'福泰号'...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商号不仅做本地生意,还和外地有很多往来。特别是那些江南的绸缎、茶叶,川蜀的药材,都要经过这里转运。"

IMG_20250713_140426_副本.jpg

黄州馆位于蜀河街后坡,坐西向东,背依山坡,南傍汉江,面向蜀河,俯瞰蜀河老街。自前向后作台阶式上升,分别建有门楼、乐楼、拜殿和正殿。建筑虽是分期造作,但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风格统一谐调。黄州馆为传统宫殿式格局,并具有浓厚的南派建筑风格。全部殿宇均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旖旎美观,且不失庄重大方。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4)。

正殿面阔11.65米,进深7.69米硬 山式屋顶。左侧山墙有石碑一通,记录依次修建的经过,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IMG_20250713_140219_副本.jpg

下几步台阶便是拜殿,其面阔与正殿相同,进深8.2米,檐柱高6.2米,中柱高8.3米,也是硬山式屋顶。正殿与拜殿之间右侧封墙上嵌有三通石碑,记录着修建黄州馆捐赠善款的情况。

拜殿正对面是乐楼,楼为高台建筑,形式为重檐楼阁,楼顶为歇山式屋顶。正脊正中镶嵌瓷瓶,两端安有鸱吻,岔脊上用灰泥作汉文装饰,翘角作45度生起。楼上有金匾一幅,楷书鸣盛楼三字,字径约70厘米,书法严谨俊逸,相传为武昌一状元手迹。乐楼门枋刻有浮雕,天花板作八卦装饰,两侧柱顶各有一只凤凰木雕,栩栩如生。乐楼前台没有山墙,便于观众从正面、侧面观看演出。整个乐楼上下错落有致,翼角重叠,构思巧妙,制作精巧。

IMG_20250713_141043_副本.jpg

黄州馆门楼与乐楼相连,实际上为乐楼后墙的随墙门。门面饰作三重檐牌楼,正楼高10米左右,大门额枋为石雕,门前有对称抱鼓,抱鼓两面分别雕刻着四种祥鸟瑞兽。正门上方竖书护国宫三字,两边分别书写金墉”“玉局。中柱、边柱各用青瓷片嵌对联一副。中柱联为:帝德无私,想当年楚北声垂,万古神功昭日月;立思曰极,位此际秦西威镇,千秋俎豆祀馨香。边柱联为:庙貌柱奇观,视当前日朗风清,恰肖黄州赤壁;神功昭赫濯,庇此地民安物阜,何分楚水秦山。(两副对联悬空较高,有些字因年久模糊,暂时无法确认,待后改正。此前蜀河有关宣传资料提供的此对联错误甚多。)整个门楼均以青砖砌成,砖面模印有阴文楷书黄州馆三字。门楼与乐楼巧妙相连,浑然一体,其设计之精心,构筑之巧妙,堪称上品。

IMG_20250713_140329_副本.jpg

黄州馆原名帝主宫,为黄州客商聚居的会馆。据资料记载,黄州馆前后分三次建设。始建于乾隆中叶,由在蜀从事商业贸易的黄州籍商号、帮会依次兴建,后经历几代人百余年努力,始得完成。初创时仅正殿三间,后于道光二十七年动工,历时两年修成拜殿,同治十二年起又刻角丹楹”“几费经营”“罄数千金而修成乐楼及门楼。蜀河黄州馆是安康境内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美的南派宫殿式建筑,其耗资十分惊人。从碑文浩繁的落款可以看出,参与集资者除在蜀河的黄州籍客商、字号外,尚有湖北康家湾帝主宫、老河口帝主宫及老河口蜀河帮,共计商户不下二百家。这不能不让人对当年蜀河商业的兴盛面浩叹。

IMG_20250713_142115_副本.jpg

黄州是中国颇有文化品位的地方。她因有赤壁,有苏东坡而名扬四海,又有被人们吟诵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名词佳句而著名。黄州人又移 迁蜀河定居经商,在蜀河营建会馆,彪炳史册,原本历史与文化深厚的蜀河镇,因此又更加有了名气。

IMG_20250713_142812_副本.jpg

晨雾稍散时,站在蜀河古镇渡口,赭色石阶浸在湿漉漉的晨光里,一级级伸向江面,像被风掀开的旧书页。隔岸山影朦胧如未干的墨迹,货轮汽笛声劈开江面的寂静,恍惚间看见300年前千帆竞发的影子,桅杆上挂着鄂陕商帮的三角旗。

巴山连绵起伏、巍峨雄伟,汉江一碧万顷、烟波浩渺;黄州馆玉宇巍峨、木雕凤凰构思巧妙,杨泗庙雕梁画栋、船帮会馆古香古色;太平灯盛会,舞龙彩船,名吃八大件,闻名遐迩。

IMG_20250713_142411_副本.jpg

这座位于汉江与蜀河交汇处的古镇,天生就带着水纹的褶皱。青石板街是凝固的波浪,被数百年脚步磨出釉质的光泽。杨泗庙朱漆斑驳的戏台前,几个老人正支起竹凳,茶壶嘴飘出的水蒸气在空中画出弧线。他们用方言争论着乾隆年间黄州馆的砖雕到底是八仙过海还是麻姑献寿,檐角风铃忽然叮咚作响,惊起一群灰鸽掠过黄泥夯筑的马头墙

IMG_20250713_132127_副本.jpg

蜀河古镇就像一颗沉睡的明珠,总有一天会重新焕发光彩。这里的历史太深厚了,这样的文化积淀是很珍贵的。时光流转,岁月变迁。蜀河古镇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属于自己的记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它的存在提醒着我们,有些东西值得我们放慢脚步去品味,去感受。或许,这就是古镇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一座承载着历史的古镇,更是一个能让人暂时逃离喧嚣,找回内心平静的心灵港湾。




分享到:
文章来源:本站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红色记忆:周秋连的艰辛创举 圆满完成重走长征路全程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