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联学术:黎书记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专访。我们知道,您是从政的,曾先后任湖南省洞口县县长,洞口县委书记,邵东县委书记,湖南省扶贫办(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主任(副局长)、一级巡视员,一生颇具传奇。但令人好奇的是,您为何如此钟情于对联文化,最后又走向楹联这条道路呢?可以谈谈对联对您人生的影响吗?黎仁寅:感谢秘书长对我的关切。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走过的人生之路,其实非常平常,根本谈不上什么“传奇”。我出身于当年称之为贫下中农家庭,地处“出门就爬坡、下岭栽筋斗”的邵阳县黄荆岭半山腰上,是典型的寒门子弟。由于时代发展以及党和人民的培养,自己一路成长是顺利的,甚至称得上是幸运的。高中刚毕业幸运地遇上恢复高考的机会,使自己有机会走出大山。刚参加工作时当了几年教师,凭着报刊发表了几篇文章,又幸运地怀揣“文学梦”进了县直文化主管部门工作;之后,又幸运地遇上大力选拔“四化”干部风潮,从此走上从政之路。20 多岁当上镇长,30 出头当经济综合部门负责人,刚 40 岁时当上县长,在县长、县委书记岗位上一干就近13 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之后,组织上又选拔安排我当上省扶贫办副主任,有幸参与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和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在这两个都称之为“国之大者”的岗位上一干又是8年。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一直重任在肩,自己不敢有丝毫松懈也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支持和组织的嘉许。先后 30 多次受到评先评优或记功嘉奖,其中两次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仪式,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扪心自问,自己只是做了一些职责分内的事情,还有许多事情做得不尽如人意。但让人欣慰的是,自己无论身在何处何地,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面临什么挑战包括诱惑,都没有迷失自己,没有忘记初心,没有让人生之路走偏走歪。应该说:这与自己注意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其身有关。比如,担任洞口县委书记时,我就将王守仁“求通民情;愿闻已过”联写好放在办公桌玻璃台板下面,时刻告诉自己要一心为民、执政为公,从而创立了在全国产生影响、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同志高度评价的“洞口群众工作经验”。担任邵东县委书记时,我将曾国藩的自警联:“养活一团春意;“撑起两根穷骨头”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在这块“敢为人先、创造奇迹”的热土上大胆作为,创立的邵东产业发展模式和标准化厂房建设模式在全省推广,成为全省园区建设“135”工程的典型案例,为邵东经济“挺进”全国百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勉励自己在经济活跃地区工作要更加严格自律,保持共产党人本色。说到与对楹联的缘分,或者说缘何这么钟情对联文化,可以溯源到我的孩提时代。我的老家虽偏僻,但民风淳朴,一直传承着家家户户贴春联的习俗。我的父亲,当时算得上这个村落最有文化的人,又能写一手毛笔字,还是一个村干部,院子里那些不识字或不会写毛笔字的人家自然就找上门来。每逢春节前一天,父亲就将桌子摆到堂屋正中,备上笔墨纸砚,中餐过后就开始写春联,写着写着身边就围满了人,家里逐渐热闹起来,屋子里充满着欢乐,特别是乡亲们拿到自家春联时,脸庞写满了喜悦,都会对父亲投以钦慕的目光,致以真诚的敬意。这场景如同一道风景,嵌入了我幼小的心灵。那时候我觉得会写春联的人“特牛”我家的“年味”最浓。待到我读初中时,父亲就让我试着撰联、写联,渐渐地将这使命落到我的肩上,直至有了我的“远方”。即使后来我到邵阳成家立业,不少乡亲家庭有婚丧喜庆时,还会专程来找我撰联。这也让我感到了对联文化的力量和价值。就这样,我便与对联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人到暮年还爱好应该称得上您说的“钟情”了吧!临近退休的时候,省内外好几个社团组织向我抛来“橄榄枝”,我均一一坚拒。一来组织上对退休人员兼职有限制性规定,二来对于长期在超负荷岗位工作的人,总会滋生过闲云野鹤悠然生活的念头的。待到省文联省联协领导邀约时,竟然动摇了。也许是多年混迹联协缔结的情结使然,也许是确实钟情对联文化的缘故。听从内心的召唤吧!

对联学术:黎书记,在湖南省楹联协会第七届代表大会上,省文联行业组织党委宣布您担任省楹联家协会党支部书记。请您谈一谈,党建对楹联工作的促进作用?曾取得哪些成绩?七届党建工作又有何新的进展?黎仁寅:我认为,党建工作对楹联文化事业的促进工作,需要我们高举“三面”旗帜,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高举党的旗帜。坚持党的领导,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协会,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引导支持促进协会班子依章程履职、正确履职,“把楹联写在党旗上”,确保协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二是高举团结的旗帜。发挥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多做凝心聚力的工作广泛听取基层和会员心声,团结广大会员,共同围绕、为繁荣湖南楹联文化事业努力奋斗;三是高举发展的旗帜。围绕协会工作大局,帮助协会破解工作难题,为协会开展活动、教育普及、学术研究、基层建设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保障,促进湖南楹联文化新质发展。换届以来,党支部与协会班子坚持党建工作与协会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实现了新老班子的平稳过渡,团结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一起到各市州开展座谈交流,广泛听取基层呼声,工作思路更加清晰,七届联协代表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正在逐项推进落实,现在还谈不上取得什么可喜成绩。作为协会党支部党组织负责人,既要当好“党建明白人”又要当好“业务带头人”;既要让楹联党建工作“强起来”又要让党建促楹联事业“活起来”,引领推动湖南楹联文化再创新的辉煌。就我个人而言,尚需努力努力再努力。对联学术:黎书记,您服务湖南楹联协会多年,您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在楹联界,最让您感动的人与事有哪些?湖南是楹联强省,在您眼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如何发展?黎仁寅:2012 年省联协筹备换届时,余德泉教授提议我参与到省联协会班子里来。当时,我正在邵东担任县委书记。精力不济,自不待言,对楹联学识之浅陋、创作的人来说更是水平不入流,自难担当。何以服众?只能谢绝!联友们劝我理解余老一片苦心,说是联协需要一名我这种身份的代表进来,以推动各级党政对楹联文化的重视。既然需要,岂能辜负?这样“混”进队伍以后,对自己的定位是:运用阵地,局部突破。我提议从 2023 年元月开始将邵东县联协等文学文艺团体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将邵东打造成“中国楹联文化县”的提案,得到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到省直部门工作后,我将自己的定位是:学习提升,尽心服务。怀着“总想为楹联做点什么”的愿望,积极参加联协活动,认真做好联协分配的工作,在争取领导重视,协调省直部门配合,支持办好会刊,开展活动等方面,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但是贡献不大,总有对不起这个“虚衔”和楹联组织的遗憾!在楹联界,让我感动的人与事不胜枚举。据我所知,楹联组织自上而下,绝大部分无政府拨款、无政府安排办公场 所、无固定领取薪酬的工作人员,且对社会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偿服务。鲁小川、郑铁峰、邹宗德和罗冈等专家一起编写《全国中小学对联教学实施方案》,他们需到全国各地教学一线调研,开会研讨的差旅费用都是自费的。已届76 岁的省联协原党支部书记易武兴在离任之际,还向协会和支部慷慨捐款 11 万元;岳阳市联协主席徐立泉每年开展一次“会员遍访行动”。将楹联真正办成了“会员之家”,这得花上他多少心血和精力啊!今年 11 月7初,我在参加全国联协九代会期间,与怀化市联协主席杨英礼有过一次深谈。他谈到在推动“对联文化进校园”工作遇到的挑战,“逼出”的解决办法以及付出的心血时,我感到他比退休前还忙还累。鲁迅先生说:“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是这样一群拼命敬业、无私奉献的楹联人,支撑起了湖南楹联强省的大厦。身处其中,我感染着,感动着,感奋着……湖南作为楹联强省,今后如何更好发展?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更是时代赋予楹联人的使命担当。在我看来,湖南楹联在以下三个重点方面值得进一步发展:1.学术研究,这是湖南楹联的一大优势,也是湖南楹联领跑全国的品牌。下一步要将这块品牌擦得更亮。2.楹联教育普及推广。这是事关楹联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对联文化进校园”这件事,务必实现重点突破。3.楹联主题活动,这是推出对联精品力作、推进文化惠民、提升对联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湖南楹联要实现以上几个方面的突破性发展,楹联工作需要注重破解以下几个方面难题:1.注重破解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支持方面的难题。比如,“对联文化进校园”问题,如果教育主管部门不配合,党政领导不重视,各级联协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我们要通过自己扎实有效的前期工作,主动宣传汇报,积极协调沟通,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配合支持。2.注重破解资源整合,平台搭建方面的难题。比如,学术研究问题,单打独斗,信息不对称,学术成果肯定出的慢、出的少。省级联协组织,可以每年列出一批具有前瞻性和研究价值的重大研究选题,让有能力、有意愿的会员认领;也可以组织正在进行课题研究的会员向省申报,省联协根据课题研究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些可能提供的帮助,包括帮助对接高校和学术机构的资源,适时召开学术研讨会。平台搭建方面,每年可有计划地推出“联墨双修”交流展示平台、智能化运用推广平台、对联知识培训平台、楹联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平台、精品赛事平台等,并及早发布,以便基层联协提前准备,动员更多会员参加。3.注重破解工作运行机制方面的难题。建立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市州联协工作交流通报机制、实行重大工作项目化、责任化和清单化,以利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以上粗浅看法不一定对。

对联学术:黎书记,我们注意到您不仅会写联,记得您曾写了一副对联,《岳阳楼》:“登斯楼也,千里楚天皆在眼;仰俊贤兮,万民忧乐总关心”。颇有情志,还能写赋,一篇《邵东赋》,极具影响力。您能说一说联与赋之间的关系吗?他们之间有何相同与不同?在您个人的认识里,楹联有哪些优势?黎仁寅:的确,我爱好楹联,那是少年时代就播下了种子。我也喜欢赋,大学毕业论文就是关于汉赋方面的选题。但是写联也好,作赋也好,至今没有产出什么像样的作品。特别是从政以后,作品多是应景之作,比如提到的那副联,不仅因采风或游览岳阳楼而作,而是为邵东昭阳园竣工开园而拟。执事者将公园顶端的昭阳阁正门联,布置为我的“作业”。我特意去现场找找灵感,拾级而上,贺绿汀等十大先贤石雕像依次矗立两旁,登上阁楼顶层,八面来风,竟荡胸怀,不禁发出了“登斯楼也”“仰先贤兮的吟哦”。算是“我联写我心”吧。至于《邵东赋》,则是源于邵东文化长廊建设征文。我觉得赋这种文体,比较适合表现“邵东气派、邵东精神”。便让宣传文联部门牵头组织征赋。我也凑了一篇,最后专家评审选中了拙作。也许是我的书记身份所然,也许是我作为书记对这块热土的认知解读和期许更精准独到全面一些吧。没料想到的是,该赋至今尚在海内外邵东人中产生着不俗的反响。说到联与赋的关系,我是这么几点理解的。首先,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它们是父子或母子关系,或者说是“源与流”的关系,先有赋,后有联。且联是由骈赋和律诗演变而来的,赋是联的两个源头之一。别小看赋,它可是中国传统纯文学的四大正宗体裁之一,诗,词,曲、赋嘛。赋最早出现在诸子散文中,后来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为“骚赋”到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且出现骈偶化倾向;魏晋南北朝则日益向骈偶方向发展,形成了风格鲜明的“骈赋”;到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称为“律赋”。联,大概是从五代时期开始出现,是从诗、赋的骈化和律化中汲取一些规则,后来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的特点,演变而成的独立文体。二者都具有讲究对仗,韵律协调,语言精美,等特征。二者不同是:其一,体式不一。骈赋是多元结构,多由对偶句组成,通常连续运用,单位名称为“篇”;联则是二元结构,用两行对仗且语义相关的文字,来表现一个完整鲜明的主题,单位名称为“副”。其二,表现手法不一。赋,通常运用铺陈辞藻、用典等表现手法,描写景物,借景抒情;联的表现手法更加灵活多样,可以运用诗、词、曲、赋等各大文体的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长联和超长联。我个人认为,楹联是“最精粹的文体”“最实用的文体”“最接地气的文体”其文体优势在于:文字结构兼具简便性和对称性两行对列短小精悍,整齐雅观,极具对称美;语言表达兼具简洁美和韵律美,音韵和谐,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文体风格兼具通俗性和高雅性,可抒情,可状物,可议论,可俗可雅,亦庄亦谐,可进象牙之塔,可入陇亩田间,无论学者文人,还是普通民众,皆能参与。文体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无论逢年过节、婚丧生子,还是工程竣工,公司开业,都可应用。而且,易学、易懂、易记,只要写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可成联。所以说,楹联这种文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联学术:黎书记,听说您也曾获评“2012 年影响全国联坛的十大新闻人物”。这一年,您做了什么?请您分享一下此次获评的来龙去脉?黎仁寅:对我来说,获评“2012年影响全国联坊的十大新闻人物”确属“意外事件”。因为,事先不知情,甚至当时根本不知道中国联坛还有这样一个评选活动。所以,当中国楹联学会副主席肖良平打电话告知这个消息时,我甚为惊愕。良平同志说:湖南将你的事迹报上来之后,产生的反响可强烈了,不少专家说你称得上全国党政领导中最重视楹联文化的县委书记。实至名归,祝贺。对这评价,愧不敢当。不是经常有人说,不重视文化建设的领导,是缺乏远见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我为楹联文化所做的工作,是职责所在,不过分内之事而已。2012 年初,我从洞口调到邵东工作。经过一番调研之后,感到邵东这个地方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更需升级。可工作支点和突破口在哪呢?我觉得,最具大众化的楹联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一个好抓手,便组织有关部门制定了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实施方案,包括打造昭阳楹联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南国药都楹联文化一条街”,并提出了系列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措施,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带动效应十分明显,楹联文化进校园、进公园、进社区、进企业,蔚然成风。爱好楹联、撰写对联的人多起来了,干部群众在微信群里使用联语问候交流的人多起来了,楹联家何俊良个人创立的“绿汀文萃”对联公众号目前已成为邵东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对人们精神层面的提升,对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深远的、不容置疑的。如今,邵东已是中国楹联文化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百强县。对此,我无比欣慰。

对联学术:您认为这一辈子写得最好的三副联是哪三副?创作时有何考量,希望能给人什么样的体悟?黎仁寅: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写出什么令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现在退休了,可以重拾爱好,跟着你们好好学习,争取圆好人生“楹联梦”。按您的要求,奉上三副,请予指教。这副楹联作于 2021 年 8 月 26 日,正处于中央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已经结束困扰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三农”工作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间节点。上联写湖南脱贫攻坚取得的辉煌成就。“十八洞风生”,指的是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是从湘西十八洞村拉开序幕的。下联写对湖南乡村振兴的展望。省委提出湖南要实现“新山乡巨变”,值得期待,我想以此记录两个可载史册的重大事件,抒发作为见证者参与者的喜悦心情,表达对湖南农村美好未来的期待。数十载坐风于马上,常博我以经学文章,授我以善政良方,嘱我以厚德养性。最相忆望江楼台观景,师徒酬酒和诗。已矣,往事幽梦中,教泽长随清溪远;初三日探病在书房,仍仰其有竹节松质,领其有高怀雅度,叹具有绣口锦心。岂料想隔月噩耗断肠,先生辞尘驾鹤。痛哉!摧梁坏木际,悲泪顿飞天地间。此联作于2020年农历二月七日,忽闻恩师仙逝,拜年时探望他以及近五十年交往的场景一齐涌上心头,当即挥泪写下这副挽联。先生是我的人生导师,在我读小学四年级时,就教我写诗歌散文,并在省刊发表。他一生清正,博学多才,著有《白水清溪》等 4 部文集。为人为官为文,都是清风自许。正如我为他写的另一副挽联所述:“为君子风仪,为菩萨化身,苍天大地同感泣;有清官美誉,有高文传世,梓里舆情共长歌。”这两副挽联,都是写实写心,真情流露。1989 年 4 月 13 日,我的胞弟黎涛(时任重庆市南桐矿务局总工室工程师)利用休息日去矿山进行新工艺实验途中,突然发现矿山洞口有塌方的迹象,便一边呼唤“救人”一边冲进危险地段救出了 3 人,自己却献出了年仅 24 岁的生命。那句“救人”,成了他年轻生命最后的绝唱。1991年 6 月,民政部门认定黎涛为烈士,原单位 100 多名同事出资在其家乡建立烈士纪念碑,邀我撰写纪念联。上联写烈士在重庆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迹;下联写烈士化鹤归来家乡,将激励人们在缅怀烈士的同时,弘扬他的崇高品质、坚贞气节和献身精神。取“鹤”的意象,因弟弟喜欢仙鹤,心怀凌云之志。同时,鹤代表纯洁、高尚、坚贞,与他在家乡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很“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