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事要闻 工作动态 模范先锋 红色故事 为民服务 文明创建 友情推广 政策法规

邵阳老干部的清风廉范

邵阳老干部的清风廉范
陈扬桂

共和国成立前后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身上有许多优良品质值得学习和传承。笔者长期在老干部门和老同志多的政协机关工作,耳闻目睹了一些老干部的优秀事迹,特别是曾经手握重拳的老县委书记,他们的清风廉范,值得景仰,兹分享几则于此。
刘中心,穿着最土的县委书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刘中心担任邵东县委书记,八十年代又任邵阳地委书记。他清正廉洁,一心为公,曾被誉为穿着最土的县委书记。
与他共过事的老同志唐贤甫说,从来没见过他穿新衣服。
1973年,正在邵东火厂坪采访的湖南日报摄影记者唐大柏,在田野间遇见了正在指挥改造乱石山的刘中心,穿着破旧的衣服,肩上挂着一个旧挎包,衣服和鞋子上沾满了黄泥浆。唐大柏拿起相机,将这位县委书记的身影定格了下来(题图左2)。
上级领导到邵阳检查工作,他每次陪同吃饭都要买会议餐票。招待所工作人员劝他不要买,但他说:“国家月月发我工资,吃饭掏钱理所当然。”1978年,他参加全市县委书记会议,随会到洞口一家鞋厂参观,鞋厂给每位与会人员送了一双塑料鞋,刘中心知道后,立即叫秘书退了回去。
刘中心从不以权谋私。长子刘勇结婚,只悄悄在家里做了两桌菜,与亲家聚了一下,就算办了婚事。第二天给院子里的邻居们发喜糖,大家才知道书记家办了大喜事。1978年临过年的时候,刘中心的岳母因重病要送回老家。地委办要安排公车送一下,他坚决不答应。他的内弟只好带着母亲坐班车,然后用板车拖回家。

马云不搞特殊化
马云是一位南下干部。他去隆回县任县委书记时,已经40开外。当时,他的爱人蔡美瑞任邵阳地委副书记,工作更加繁忙。两个女儿响应政府号召,下放农村劳动。一家人分居数处生活。马云在隆回工作近8年,住在机关宿舍楼,吃在县委大食堂。洗衣服、搞卫生、打开水、买饭菜,都自己动手。当时县委食堂一日三餐,都是一般职工的普通餐;每个礼拜一次牙祭,领导、群众一个样。马云对这样的生活安排从未计较,毫不例外。开会晚了,或者从乡下回来,没有赶上食堂开餐时间,他只好买点冷饭菜,外加几根大葱或萝卜块拌酱油,边走边吃。有时食堂的厨师提出给他开灶热饭菜,他总是断然拒绝:“你们工人师傅辛苦了,饭菜凉一点没问题,用不着麻烦了。”
马云在机关的生活清苦,下农村、下基层也严格要求,从不搞特殊,碰到食堂里是什么饭菜就吃什么饭菜。一次到苏河公社,食堂的师傅煮了4个鸡蛋端上来,马云严肃地指出:“你们公社干部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不能给我搞特殊,不能给我单独开小灶。”那位师傅认真地告诉他:“马书记,我们公社刚开过晚餐,没有剩菜了,打几个鸡蛋作菜,省事赶时间,对你们不是什么特殊呀!”
马云在日常生活中,还自觉带头遵守群众纪律。有一年8月过后,彭芳桃随同马云下乡,两人从大观往高平方向步行,天气炎热,翻山越岭,当来到双江水库时,时近下午2时,两人精疲力尽,肚里饿得咕咕叫,附近又无农户,但地里的包谷已经成熟。无法可想之时,两人经过一番计议,决定就地取材,捡些干柴生火烤包谷吃。包谷烤熟了,两人狼吞虎咽,填饱肚皮后,马云掏出1元钱(相当于两人一天的餐费),要彭芳桃写了一封感谢信,将钱和信包在一块,包扎在掰了包谷的包谷杆上。马云和彭芳桃看了看挂在包谷杆上的钱包,摸了摸被熟包谷垫饱的肚子,又精神抖擞地上路了。
马云离开隆回后,先后担任邵阳市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邵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金琢不喝糖水喝塘水
李金琢也是一名南下老干部,曾担任邵阳地区涟源县委书记、地委组织部长、邵阳行署副专员。
1960年7月,热浪炙人,正在涟源县任县委书记的李金琢,叫上秘书胡能习,穿着草鞋,一路步行,下乡巡回检查农业生产。
走出县委机关,一路下乡十多天,李金琢通过公社、大队的有线电话,跟县委办公室联系安排工作。每到一个公社,他整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公社领导要向他当面请示汇报,大多要到田间地头才能找到他。去农民家就餐,他事先交代饭里要多添杂粮,只做蔬菜。因为饭后要给粮票和饭钱,有些群众过意不去,就去田里抓泥鳅,去河里捞鱼虾来改善生活。但是,凡是“有眼睛”的菜他都不伸筷子。由于他的执着,当时在涟源范围内,干部在农民家搭餐,凡是“有眼睛”的菜不吃,便成了不成文的规定。
他把涟源的中部和南部转了个遍之后,和胡能习戴着棕丝斗笠来到地势陡峭的石陶公社。刚坐定,公社秘书给他们各端来一杯水,说这是“塘水”。赶了一个上午的路,正是口渴得很,但李金琢面前那杯水一直没动。公社秘书不解,便悄悄问胡能习是怎么回事。胡能习自然也不知道,只好轻轻问他为什么不喝,还说,您不喝,公社秘书很紧张呢。李金琢把水杯一推,淡淡地说:“干部不能搞特殊化,加糖的水不能喝。”原来他以为这是“糖水”才不喝。公社秘书知道后,说他们这里天旱,井水干了,只得从塘里打水。李金琢明白是塘水后,端起杯子一饮而尽。大家一见,哈哈大笑,这则故事便不胫而走,悄悄在涟源的干部群众中流传。


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龚远宁
今年晋百岁的离休干部龚远宁,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任双峰县委书记,后蒙受打击,下放隆回虎形山劳动改造,七十年代初任县农机水电站副站长,后任县委常委兼计委主任。1974年,他先任隆回木瓜山水库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不久任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指挥长。
在木瓜山水库,龚远宁与民工一样吃大食堂、睡工棚。他规定,指挥部干部每天挤时间去苏河挑300斤河沙。他工作忙、体质弱,但总要带头完成挑河沙的任务。一次,他病得很严重,一连几天很少进食,炊事员肖坤生破例给他煎了两个鸡蛋。他断然拒绝,严厉指出:“我不能搞特殊,大家呷什么,我就呷什么!”肖师傅只得把煎鸡蛋铲碎,和进大锅菜中。
有年暑假,他把读高中的女儿龚莉(全国“三八”红旗手,曾任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带到水库工地参加劳动。有人建议龚莉到指挥部做文书工作,龚远宁坚决要女儿去柳山民兵连,吃住都在工棚里。当时民工锤一方碎石除了记工分,还可以补助1毛钱和1两粮票。龚莉锤的碎石无需记工分,但按规定领取的零花钱和粮票,也被父亲坚决要求退给了指挥部。她跟民工一样锤碎石,拿锤子的手掌磨出一个个血泡,另一只手不时被锤子锤得血淋淋的,但父亲不许她叫苦和请假休息。
龚远宁经常下工地、进工棚检查落实安全措施。看到高坎上有松动的石头,就要爬上去把石头清扫掉,以防滚落砸伤民工。晚上睡觉,一听到风雨声,就会走出工棚,去查看工地的电器、机械是否存在浸水隐患。一旦发现异常,就会跑回去叫醒民工来收拾设备。
龚远宁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水库移民户移出前,把山上的木材砍了廉价出卖。参加水库建设的人员,大多买过这种质优价廉的木材,但他一根也没买。
水库指挥部开过的两次欢送会,被当作笑谈来传。一次是欢送援建水库的驻地部队钻机班战士。会前,龚远宁向参会并一同进餐的指挥部领导提出,每人交一斤肉钱,并带头把0.76元钱交给财务人员。1977年,龚远宁调回地委工作,指挥部买了糖果开欢送会。他察觉后,禁止上糖果,只摆清茶一杯,大家叙叙旧情。与他在双峰共过事的副指挥长欧阳流长讲了一件往事:龚远宁任双峰县委书记时,下乡检查工作总是脚穿草鞋,肩扛铁锹和小畚箕,沿途捡狗粪以积肥。有一次,县委办通知,书记将带人下乡检查生产。当时,有安排群众敲锣打鼓欢迎上级领导的陋习。龚远宁看不惯这种做派,提前肩扛铁锹和小畚箕出发了。他问欢迎的群众:“你们在欢迎哪个?”他们说:“欢迎县里龚书记来检查生产!”龚远宁说:“听说他们今天不来了。”欢迎的人群一听,都搞生产去了。当县里检查组来到此地,公社领导不见了欢迎队伍,就质问大队干部。大队干部指着在田间地头走动的龚远宁,说:“那个捡狗粪的人说,他们不来了!”公社领导抬头一看,说:“那不是龚书记吗?”大家听了,哈哈大笑,龚远宁却说,那样的事,有什么好讲的。
2007年8月,他应邀参加隆回建县60周年庆典的间隙,和几位修建木瓜山水库的老同志,去察看水库运行情况。动身前,他一再叮嘱不能发通知。水库管理所发现后,给每人捞了两条大鱼,龚远宁坚决不肯接受。他们悄悄把鱼放进小车后备箱。到了县城,他知道后,交给酒店供大会食用。

初增科的“三件宝”
初增科是从山东南下的老干部,任洞口县委副书记、书记10多年,给洞口干群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三件宝。
第一件宝是轮胎草鞋。初增科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爱人为他买回皮鞋,他说“穿皮鞋不好,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自己去买了双轮胎草鞋穿在脚上。加上常年剃光头,穿补丁衣,那样子完全是个农民,真正与群众打成了一片。
为了改变洞口的干旱面貌,初增科穿着草鞋,领着水利技术人员翻山越岭,跑遍全县山山水水,勘察选点。他常说“县委盖大楼,不如给农民修水库实在”,决定不盖大楼,不买公车,节省一切资金兴修水利。在他的带领下,洞口成了全省水利先进县。
第二件宝是小耙子。1963年早春的一天拂晓,木瓜大胜加工厂林厂长,见一大汉在田中劳作,定晴一看,原来是县委书记初增科在施肥。林厂长赶忙过去劝说:“老初啊,别把身子累了!”初增科回答说:“干这点活累不坏身子,相反可以练练身子骨!”他经常粪筐不离肩,小耙不离手,风雨无阻,要求干部也坚持参加集体劳动,与群众同甘共苦,以苦干实干为荣。在他的带领下,党员干部种试验田蔚然成风,洞口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业先进县。
第三件宝是修枝剪。大家知道,洞口的柑桔又多又好,洞口的“雪峰蜜桔”还是周总理命名的。可谁知道这得益于初增科在任时的大力推广。初增科的老家有栽种柑桔的传统,他本人对果木林情有独钟。为了发展园艺事业,他主动学嫁接、修剪技术,经常带着枝剪、嫁接刀,去县园艺场与技术人员一道种植实验园。他重视培养技术人才和培育优质桔苗。县园艺场发展壮大后,又在全县创建了多个社办园艺场,为全县柑桔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分享到:
文章来源:本站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世界名人 当代翘楚——金牌书画宗师拜四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