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初:一位商人的乡土情怀与振兴使命——记良善村党支部书记的九年蜕变”
曾建初:一位商人的乡土情怀
与振兴使命
——记良善村党支部书记的九年蜕变
一、南下闯荡:从打工仔到商会常务副会长
1969年10月,曾建初出生于邵东市灵官殿镇良善村。年少家贫,他早早踏上南下广东的务工之路,在服装厂里摸爬滚打数年。90年代,他抓住机遇回乡创业,在邵东创办服装厂,凭借诚信经营和敢为人先的魄力,一步步成长为邵东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工业品市场商会常务副会长,名下还经营着商汇食府大饭店。商海浮沉二十余年,他身家渐厚,却始终记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家乡的路太破太窄,乡亲们的日子太苦太难。”
每次回乡,泥泞的土路、荒废的农田、破旧的村部都刺痛他的心。2016年底,当村中老党员上门劝他参选村支书时,妻子极力反对:“你快五十岁的人了,何必回去吃苦?”他却坚定地说:“我是党员,应该服从安排。如果村里需要我,我定当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二、抉择:放下生意,扛起责任
2017年3月,曾建初当选良善村党支部书记。他关停服装厂,转让饭店股份,带着几件旧衣服住进老家的土坯房。村民私下议论:“大老板来村里‘镀金’,肯定待不了半年!”
上任第一天,他就遭遇“下马威”。
彼时的良善村,村支部贴着“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标签,党员会上争吵不断;雷形嘴泄洪水渠淤塞几十年,暴雨一来稻田尽毁;村内垃圾遍地,脏、乱、差触目惊心。曾建初深知肩上担子沉重,揣着户口本挨家挨户走访,既是熟悉环境,更是倾听村民心声。
(曾建初挨家挨户走访)
三个月里,他记满两本笔记:哪条渠道要清、哪条路要修、哪块田缺水……村民发现,这个“老板书记”脚上总沾着泥。
三、破局:商人的智慧与党员的担当
“治村如治企,关键在人心。”
曾建初从党建入手,重塑队伍:
2017年8月,良善村摘下“软弱涣散”帽子。
村民代表大会上,老党员含泪道:“建初是真把村部当成了家,我们没有选错人!”
四、攻坚:赤脚书记的“硬核”账本
曾建初的办公室挂着两幅图:全村基本农田分布图和道路规划图。商人出身的他,把村里大小事务都当自家的事来操持:
“钱要花在刀刃上”:为争取程尔堰水坝改造资金,他跑镇政府求援,节约一切可节约的资金,精打细算谈材料、压成本,仅花11万元完成改造;
(程尔堰水坝改造前后对比图)
(雷形嘴泄洪渠改造前后对比图)
九年里,他留下一串“硬核”数据:
(良善村村部改造前后对比图)
五、情怀:老土房里的“不眠灯”
村民皆知,曾建初住的老土房总亮灯到深夜:
妻子心疼地问:“你图啥?”
他翻出手机里的照片:新加宽的村道上孩童奔跑嬉戏,山塘边白鹭掠过稻田,路灯下老人悠然散步……“看见这些,值了。”
六、传承:青山不改,初心如磐
2025年春,站在崭新的村服务中心前,56岁的曾建初又立新目标:
复耕24亩鱼塘,年增加粮食2万多公斤;
为打造“灵官殿镇万亩双季稻示范片”,绘就“诗画田园”新画卷贡献力量;
培养“90后”周璇等年轻党员,将振兴接力棒交到新一代手中。
夕阳西下,他仍习惯去田埂转转。村民打趣:“书记,您该享福啦!”他摆摆手:“等家家住新房、户户有车时,我才能安心享福!”
---
后记
从商会会长到村支书,曾建初用九年完成人生“逆行”。
他说:“企业家创造财富,共产党员创造幸福。后者,更让我心安。”
上一篇 : 湖南新邵县农机服务中心:农机助力闹春耕
下一篇: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席李小琳“爱在人间 诗琳画卷——李小琳诗书画展”在澳门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