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事要闻 工作动态 模范先锋 红色故事 为民服务 文明创建 友情推广 政策法规

站点搜索功能


姓名 车牌号

袁湘干:践行为老服务的市级孝星

( 周秋连) 袁湘干,1942年2月5日出生在湖南浏阳一条水道的船上。因为难产大出血,袁湘干刚刚呱呱出生,她的母亲就不幸离世。父亲袁国秀是位很有成就的公路土木建筑工程师,半百之年才刚有宝贝女儿,却遭如此大变,袁国秀的悲痛无以言表。

因为自幼痛失母爱,又加营养欠缺,袁湘干长得又矮又瘦弱。但同为知识分子的父母的遗传基因给了袁湘干聪慧的大脑,给她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气神。尽管因为父亲常年从事野外工作,无暇关照自己的女儿,继母李先明把注意力全放在丈夫身上,也难把爱分给同样需要关爱的女儿,袁湘干从小寄养在亲友家或学校生活,使她成为自理能力很强的人,她从上学读书那天起,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喜欢上了体育项目,诸如喜爱长跑等,这使她具有了一个足可经受七灾八难的康健的身心。

1953年,还在读小学的袁湘干,父亲被调到北京工作。继母辞掉小学教师的工作,专门负责照顾袁国秀的生活起居。袁湘干被寄养在继母姐姐家。

1957年,在湖南六中读初三的袁湘干,从听报告中得知,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仅中等学校的在校生从1949年的 126万人骤增到597万多人,但百废俱兴则需要发展工业,因此中央决定削减教育投资,号召考不上高中的同学们,能到农村做个新式农民,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为此,袁湘干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她若考不上高中,希望父亲能支持她下乡当一名新式农民的愿望。

袁国秀很希望自己的爱女能继续读书深造,但开明的父亲同时也表示尊重女儿的选择。结果这对父女的书信被刊登在了1957年4月19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标题是《父女的信》。结果事出意料。初中毕业后的袁湘干来到父亲身边,参加了北京市的中考。

那年的中考录取率是17:1,从乡下来的袁湘干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大都市里的初中毕业生。也许早作好两手准备的袁湘干,心态放松不紧张,竟考取了颇有名气的北京十五中学。袁湘干面临不小的挑战和困难,一是语言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变化,她必须尽快适应;二是,初来乍到,人地生疏,她必须去找朋友、去合群。

 在十五中时,袁湘干喜欢课余在校园的操场练长跑,能够强身壮体,也好打发无聊的空闲时间。在这里她巧遇了同样爱好长跑的男同学徐俊成。他比她高一届,年长她4岁。徐俊成的姐姐徐俊慧是北京体育学院的创办人之一,全国长跑亚军,姐姐的爱好影响了弟弟,弟弟的爱好又让他与袁湘干结识成为知心朋友。袁湘干在十五中刚刚适应,父亲袁国秀被调往安徽省公路局工作。在北京无亲无故的袁湘干只好随父亲到安徽读书

那是个政治活动盛行的时代,从旧社会过来的袁国秀书生气十足。旧社会他曾因事业有成获得很多嘉奖,其中还有一份是由“蒋中正”签署的嘉奖令。政治迟钝的袁国秀自视那是对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最高评价,如获至宝地珍藏着,还在人前显示。为此,他刚到安徽不久,政治活动便将他与“人民公敌蒋介石”扯上了联系,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开除公职,发配到普绩圩农场劳动改造。继母返回了湖南老家,没有了生活依赖的袁湘干只得辍学。

举目无亲的袁湘干便贸然来到北京投奔徐俊成家。此时徐俊成家也遭遇很大不幸,其父肺癌住院,其母患乳腺癌需人照料。徐俊成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为了照顾家庭生活没有继续升学而是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徐家是 1953年从山东迁徙来北京的,有着山东人的豪爽、厚道和善良,徐家见袁湘干无家可归,对她很是同情。而很懂事的袁湘干手脚勤快,不怕苦和累,她充当了照顾徐家二老的义务服务员,徐家人也对袁湘干产生了好感并接纳了她。1959年袁湘干与徐俊成终成眷属,并相继有了徐渤、徐海两个可爱的女儿。

袁国秀自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分子,就没有认过罪,始终写信上访不断。1961年袁国秀被解除劳改送回浏阳老家,却一直被戴着“四类分子”的帽子,受严厉监督,尤其“文 革”,更是常遭批斗和抄家,家徒四壁,生活异常困难。继母因忍受不了现实的残酷,跳井自杀了。

后来风烛残年的袁国秀实在跑不动了。徐俊成便接着为岳父到处申冤,他曾19次往返安徽、长沙和浏阳、北京之间。虽后来袁湘干也参加工作,成了小学教师,有了工资,但不菲的是车旅费开销让袁湘干家债台高筑。终于,1978年袁国秀的冤案得到平凡,“四类分子”帽子被摘。

但此时,袁国秀已85岁高龄。转年,饱经风霜的父亲来到北京想跟女儿一家过个团团圆圆的日子,可老年痴呆症袭来,老人家竟然走失昏倒在街头,袁湘干一家找了三天才在沙石峪一所养老院找到袁国秀,老人家已不认家人并很快便走完了他荣辱兼具的 86 年的漫长一生。期间,袁湘干与徐俊成之间又发生了诸多变故,瘦弱的袁湘干只能独自一人肩负起抚育两个女儿的责任,那份悲痛与凄苦难以言说。

2000年,徐俊成因肝炎而病故,年仅62 岁。让袁湘干欣慰和庆幸的是,两个女儿很懂事也很有出息,她俩都读完了大学,成家立业后都有了幸福的家,分别又都生了儿子,袁湘干的两个外孙又都读完了大

袁湘干从1964年做代理老师,到1995 年从宣武区康乐里小学高级教师岗位上退休,她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整整奋斗了30年,她曾连续多年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她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退休后的袁湘干,在家闲待了三年,她不喜欢养花喂鸟,也不爱下棋打牌过那种悠闲的生活,她感到这种退休生活很无聊,她很苦恼自己不会打发余寿生命。但爱活动腿脚的袁湘干在散步时常发现现在左邻右舍一些空巢老人,因行动不便又少人陪护,得个头痛脑热的毛病,很少去医院就医,结果往往因耽误了最佳治疗期而发生意外。

在教书时,袁湘干曾兼任学校的“赤脚医生”,师生们有个小毛小病经她处理后,很快就缓解了病痛。为此她想再上附近的光明中医学院,重操旧业。于是,袁湘干成了光明中医学院的一名新学员。学中医并非易事,为了帮助记忆,她买了录音机将课堂内容录下来。几年间,她共录了200多盘带,整理了40多本记录本,还学到了一些民间验方。

2000年底她拿到中医学院的毕业证书和中医师证。但有了知识开始践行并不容易。最初,大家并不捧场,她热心张罗给别人治病,往往被婉言谢绝。如一位从武汉来的老师住在她家,咳嗽不停还有浓痰,袁湘干多次提出给她治一治,对方总说:“不用啦,我还好!”袁湘干只好见机行事,去找其他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

邻居龙大妈脖子落枕了,她按学到的“点、按、推、拿”技术,为龙大妈按摩了十几分钟,当时就好了。当晚龙大妈的女儿登门致谢,这给袁湘干很大鼓舞。之后,她又给无钱看病的北漂小裁缝、卖充值卡小商贩们义务理疗,效果都很好,渐渐口口相传,主动找上门来求助者越来越多,在熟人圈里积累了很好的人气。

为了开拓眼界,增加见识,袁湘干又上老年大学掌握了电脑操作技术,还赶场般全城奔走去听各种讲座,了解了更多的信息,跟上时代步伐不落伍,更重要的是结交了更多领域的新朋友,使她思路更宽广,行事更灵活。为了让自己学到的医疗技术更好地服务大众,袁湘干决定走出家门,寻找新的服务途径。

2002年,袁湘干加入了北京市志愿者协会,成为一名志愿者。第一次参加志愿者活动时,认识了石景山福利院的聂大妈。聂大妈因老伴去逝伤心不已,七年来一直心情郁闷,寝食难安,身体很不好。袁湘干知情后,一边聊天安慰,一边为她刮痧、扎针和按摩,困扰老人多年的老毛病被治好了。(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聂大妈的事例使袁湘干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从小失去母爱,没有为老尽孝,何不借到敬老院为老服务,圆孝亲敬老之梦?于是,她约上几位中医学院的同学,一起义务为石景山社会福利院、陶然亭敬老院等多家养老机构的老人做按摩、刮痧、拔罐、针灸等服务,帮助他们解除身体上的病痛,还给老人们梳头、洗脚、聊天,缓解他们心灵的郁结。

没想到,这一做竟做了十多年。如今,敬老院的老人,只要见到袁湘干,就凑上来围住她,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她也像老人们的亲闺女,她熟知每个老人的秉性脾气,总能用最暖心的话语打开老人的心结。为此,中国自然养生论坛授她“特殊贡献志愿者”奖牌,石景山民族养老院、石景山社会福利院等四所敬老院送她“最受欢迎的爱心使者”、“优秀志愿者辅导老师”锦旗。

袁湘干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了动员身边更多的亲友能和她一样多做志愿者服务,她发挥她当老师好口才的特长,逢人便宣传做义工的意义和自己的收获,引荐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

2005年,她的大外孙孙开阳考上了大学,她就鼓励开阳在同学中组织志愿者团队,由她辅导和引荐到敬老院做志愿者服务。同学们给老人聊天、梳头和唱歌,使老人们十分开心;而许多老人有很荣光的人生故事,同学们听了十分受教育和鼓舞,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就孙开阳来说,他后来成为了学校的志愿者协会会长,不仅组织能力大为提高,而且精神品质得到很好的修炼。2009年,孙开阳作为北京的大学生代表参加了“红牛勇闯南北极”的精英赛,他在首站巴丹吉林沙漠的6天极限训练中,在负重徒步翻越沙丘、在沙漠中驾驶越野车、进行挖掘陷车比赛和攀登必鲁图峰等环节中胜出,后又征服了欧洲屋脊的少女峰、以终年不融的冰川和冰川裂缝文明世界的铁力士山以及一些悬崖、栈道,最终实现了激情闯荡南北极的梦想。

除了孙开阳之外,袁湘干又把大学志愿者扩大到了清华和北大,还吸引了一些外国留学生。随着名声远播,袁湘干又将在公园里的大爷大妈们的歌咏队、舞跳队、杂耍队引荐到了敬老院。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增多,开展的志愿活动内容也不断增加,也吸引和培养了敬老院里年轻老人为老老人服务的志愿者,随时随地可为其他老人提供贴心服务。

随着袁湘干服务范围的拓展,上门求助的人越来越多,她便将自己的一间居室辟为理疗室,各种型号的拔罐、刮痧板、针灸针等理疗用品一应俱全,书柜里还装满各种中医养生保健书籍。

更有意思的是,你一进她家门,她就为你提供一次药浴泡脚,饭时为你提供一餐营养保健餐,所有理疗、餐饮都是免费的。如此周到热情而又不花钱的服务,在北京城恐怕很少遇到,只要她在家,总是宾客盈门。

如今,袁湘干又开始走进社区,为居家养老的老人们讲授营养、保健养生知识,因为她讲授知识浅显易懂易学易会,所以很受欢迎,讲课之后,她又进行现场实操,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课讲完了,新的长长的队伍排起来了,大家都要体验她所讲知识的效果。

袁湘干已73岁高龄,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充满生命活力。因为她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安全又疗效好,“追星”族队伍日渐扩大,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安排得慢慢的,比上班族还忙,女儿夸她是“爱学习的时尚老妈”,袁湘干却说:“授人玫瑰,手留遗香,我很快乐,我很幸福!”

这十余年,袁湘干唯一不变的是,每当除夕夜,她必到敬老院跟老人一块包饺子守岁。她觉得敬老院里的老人,一年到头就这一天最盼亲人,这时候跟老人们在一起,就舒缓了老人们焦虑寂寞的心,而自己打心眼里高兴,仿佛找回了小时候过年的感觉。



分享到:
文章来源:本站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重庆涪陵:爱心慰问进乡村 乔桥妹美食展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