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事要闻 工作动态 模范先锋 红色故事 为民服务 文明创建 友情推广 政策法规

站点搜索功能


姓名 车牌号

《曾国藩大传》与两位历史学者的30年

本网北京消息周秋连报道:日前,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在中国出版集团展区的第二活动区,中华书局举办了“《曾国藩大传》与两位历史学者的30年”新书分享会。

参加此次活动的嘉宾为《曾国藩大传》的两位作者:中国政法大学林乾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迟云飞教授。来到现场的有数十名读者和媒体记者。新书分享会还同步进行了线上直播,线上线下读者一起感受两位学者的学术人生以及《曾国藩大传》书里书外的故事。

QQ20250111-181507_副本.jpg

两位作者讲述了他们的学术研究的起点,《曾国藩大传》的创作过程,对曾国藩认识和评价发生的变化,以及一本优秀历史人物传记所应当具备的专业度和精彩度。对于我们如何读懂曾国藩、如何学习曾国藩,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引。

他们对曾国藩产生研究兴趣,都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读研究生时期。

迟云飞教授师从湖南师范大学林增平教授,研究中国近代史,曾国藩绝对是一个绕不过的人物,80年代末林增平先生组织研究近代湖湘文化,迟云飞参与写作曾国藩与湘军的研究课题。“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就仔仔细细、一个一个字读了曾国藩全集,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迟教授如是说。

QQ20250111-181455_副本.jpg

林乾教授在东北师范大学读的硕士,师从李洵教授,选择的研究题目是明清督抚制度研究。他说:“做明清督抚制度研究,其中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晚清。晚清督抚集团的崛起就是从曾国藩办湘军开始。”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几乎是在同时,迟云飞、林乾两个人开始关注曾国藩。1996年他们在同一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攻读博士,分别师从戴逸教授、郭成康教授,并合作撰写《曾国藩大传》。在私下里,他们互称二哥、三弟。

80年代至今,学术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曾国藩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迟云飞教授说:“例如看太平天国,慢慢认识到是也有很多弱点的。反过来我们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却也引进比较先进的西方科技、文化,这等于把中国带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所以我们的认识是逐步发生变化的”,“最初合写曾国藩的时候,正好赶上这个进一步深化”。曾国藩带动中国近代科技的变化,恢复传统儒家的精神即讲求经世致用,从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带动中国的进步,走出这艰难的第一步非常重要。这是两位作对曾国藩的共同认识。

回忆起当年写作时的一些细节和故事,他们仍记忆犹新。林乾教授说写作大纲是一起反复推敲,然后分工写作,以“曾国藩战安庆”划分,后面由迟云飞教授完成。前面第二章近代湖南的崛起,也是由自称为“半个湖南人”的迟云飞教授负责。写作的时候,很多的观点两个人都要进行讨论。对曾国藩的思考,林乾教授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集大成者,第二句曾国藩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落地的人,也就是常说的经世致用。这不但指导曾国藩的人生道路,还指导曾国藩治军、持家。

对于一部历史人物传记,如何做到可读性与精彩度相统一,他们也分享了一些心得。林乾教授指出:“一部学术性的传记,要成为大众都能够普遍接受的,要掌握三点,第一就是尽量不用古文,不能让读者进不去,读不透他就会‘出圈 ’,容易从书当中走出来。我们约定,除非万不得已不引原文,即使引用原文也要有一个基本的解读,让读者读起来没有障碍。第二这本传记要经过读者的检验,经过市场的检验,经过学者们的认可。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点,就是要挖掘曾国藩所有行为的深刻文化内涵,也就是说,他每一步具体行动中的这种文化心理路径。这是我们侧重在做的,也是我们这部传记最大特点”。迟云飞教授补充说,有读者觉得曾国藩的原文不容易理解,因为曾国藩写东西很慢,要经过反复修改,但是修改之后却是好文章,所以得反复读。“比如曾国藩写《讨粤匪檄》,等于战斗檄文,不讨论他的政治立场,就文笔来说就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时下关注曾国藩的人很多,希望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呢?林乾教授根据近年讲课的经验,总结起来,一是学习曾国藩如何建立团队。曾国藩42岁开启人生的另外一个赛道,很不容易,湘军从只有1080个人最大规模时发展到30万人。他是怎么做到的,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历经大磨难,处于困境如何励志,这给人以极大的一种启示。还有一个就是心量,种种磨难都把曾国藩推向人生的谷底,但如何触底反弹呢?他坚持长期主义、坚韧能吃苦。

两位作者还深入分析了读者比较关注的一些问题,例如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等等。最后,《曾国藩大传》的责任编辑欧阳红讲述再版后的《曾国藩大传》究竟新在哪里,并分享了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几则小故事。比如她提出,书中出现在曾国藩身边的人物多、关系错综复杂,有老师、学生、同乡、同僚、姻亲等,希望作者做一个曾国藩年谱,并把其身边的重要人物集中介绍。因此就有了新版增补的“曾国藩年谱”和“曾国藩重要社会关系人物小传”。第二是在定稿前,她向两位作者提出,书稿末尾“是非成败”与“盖棺定论”两章的评论文字,当适当做些压缩,给读者预留更多思考和想象空间。两位作者同意了她的提议,将两章合并为一章,改名为 “是非成败盖棺不定论”。总之,作者与责编的沟通交流非常顺畅,这本书的修订还包括核对引文、增补参考文献、订正时间、加注人名字号,等等。这些也体现了两位作者对责编作为一名读者的理解与尊重。两位教授道相同、志相合,一起撰写一本书,又经历多次修订修改,30年的研究与学术追求,同样浓缩在《曾国藩大传》这部书中。新书分享会的结尾,责编用四个字概括这种学术追求:“客观,真实。”两位作者有一份史料说一分话,《曾国藩大传》值得我们去好好读读。

 



分享到:
文章来源:本站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华夏融媒体联席会召开第五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