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衡阳民俗文化宝典《衡州方域风情》分享会在长沙举行
《书·禹贡》云:“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感应雷神王船山先生的“黄中”精神,先导范旭东先生的“永久黄”精神,一阳来复,“春风动雷雨”,复兴中华文化正道必然成功!
8月10日上午,首部衡阳民俗文化宝典《衡州方域风情》分享会长沙藏湘知纸质文化博物馆举行,作者张光友与读者分享了创作历程与心得体会。湖南老年大学金秋诗词社社长、二级教授皮元珍,衡阳市长沙商会秘书长李孝平,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志光,衡阳市建材局局长萧衡楚等先后发表书评。此次活动由长沙藏湘知纸质文化博物馆、湖湘儒学高等研究中心主办,湖湘儒学高等研究中心理事长、船山学社副社长黄守愚主持分享会,长沙藏相知纸质文化博物馆馆长彭军介绍了分享会缘起。
在分享会上,张光友坦言该书历时五年潜心编撰,有300集、近60万字,首次全面系统梳理、全景展现衡阳地区千年民俗文化。其以“三脉”为纲,立体勾勒衡州民俗风貌:物质民俗聚焦农耕时代的衣食住行与湖湘美食,如渣江米粉的柔韧、糯米湖酒的醇厚;社会民俗再现婚丧嫁娶、节庆庙会中的人伦礼序,还原半夜年饭的庄重与洞房嬉闹的鲜活;精神民俗则解码民间信仰、艺术技艺中潜藏的文化密码,展现马灯戏的诙谐与湘江渔歌的悠远。书中更收录大量濒临失传的习俗细节,将口耳相传的活态文化凝固为永恒文字。
据了解,张光友系衡阳人,生于斯,长于斯,热爱乡梓、回报乡梓之情殷切,故他抱着浓厚的爱乡爱国的笔触,以衡阳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背景,深入挖掘被群山环抱的蒸湘文化基因,从南岳独秀、蔡伦造纸到王船山哲学、禹王碑之谜,串联起五千年文明浸润下的地域精神图谱,以此回报乡梓的养育之恩。
据悉,衡州方域风情》作为地域文化研究的珍贵文献,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既为文化工作者提供详实的地方志资料,又为游客打开深度体验的窗口,更助力本土青年寻根溯源。在全球化冲击传统文化的当下,这部著作不仅留存了衡阳人的集体记忆,更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生动实践,印证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永恒魅力,为传承民族精神基因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样本。
湖南老年大学金秋诗词社社长、二级教授皮元珍对张光友的为人为文作出了高度评价,并写有《蝶恋花· 贺<衡州方域风情>出版》云:“雁字衡云新谱就。湘水苍茫,还润山河秀。五载芸编灯影瘦,一方风物文心镂。万井烟霞收墨斗。石鼓松涛,犹带清时岫。留得民情千代厚,采谣琢玉堪传玖。”
湖湘儒学高等研究中心理事长、船山学社副社长黄守愚认为,《衡州方域风情》采用了田野调查、口述史、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是首部系统记录湖南衡阳地区民俗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填补了衡阳民俗风情研究方面的空白,可谓是“衡阳民俗文化宝典”;而部分内容属抢救性口述民间已失传或正在失传之中的技艺、记忆,是唯一性的文献记录,可谓为“衡阳民间技艺、记忆秘典”。因此,《衡州方域风情》能作为经典著作传之久远,也将是了解衡阳风土人情的入门文献。
上一篇 : 运城安国医院:三十载仁心如磐,以公益之光点亮健康未来
下一篇:茶烟绕盏,亲手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