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湖南常德“桃花源里的城市”之民俗文化艺术
据北京市场调查网湖南消息雷冰报道: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一座浸润在沅澧两水柔情里的古城,不仅有“桃花源里人家”的动人传说,更藏着一帧帧鲜活的民俗画卷,一曲曲流淌在时光里的艺术歌谣。这里的文化民俗,像沅江的流水般流动,似武陵的山峦般厚重,在岁月更迭中沉淀出独有的韵味。
这里的山水,淌着“桃花源记”的诗意,陶渊明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秘境,早已刻化在常德人的风骨里。
说到常德的民俗文化艺术,首先跳脱出来的是具有常德地方特色的“常德丝弦”和流传于本地民间各类歌舞曲艺表演等等。
那婉转悠扬的“常德丝弦”,被誉为“中国曲艺活化石”的艺术,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一把三弦、一面月琴,演艺着《刘海砍樵》里的俏皮,配上艺人们清丽婉转的唱腔,便能将古今故事娓娓道来。听丝弦绕梁,一不留神,就醉在那“九腔十八调”的婉转里了……
若说丝弦是听觉上的盛宴,那“湖南常德花鼓戏”便是视觉交融的狂欢。这门诞生于田间地头的艺术,带着泥土的芬芳与生活的热辣。无论是《打铜锣》里蔡九哥的憨直风趣,还是《刘海戏金蟾》中狐仙与樵夫的浪漫传奇,都以夸张的表演、明快的节奏,把常德人的乐天与质朴展现的淋漓尽致。舞台上,花旦的水袖翻飞如蝶,老生的唱腔苍劲有力,和丑角的插科打诨,总能逗得台下哄堂大笑-这便是花鼓戏的魔力。它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扎根于民间、与百姓同呼吸的“下里巴人”,喜怒哀乐皆入戏,柴米油盐皆成歌。
除了灵动的曲艺,常德的民俗里还藏着指尖的智慧,澧县的“糖画”便是其中一绝。老艺人手握铜勺,以糖为墨,以板为纸,手腕轻转间,龙、凤、花鸟、生肖便跃然板上。晶莹剔透的糖丝在阳光下闪着琥珀色的光,既是艺术品,更是大人孩子们舌尖上的甜蜜。
津市的“剪纸”则透着水乡的细腻,红纸在剪刀下扭转
,或剪“年年有余”的喜庆,或刻“福禄寿喜”的吉祥,那嫣红的纹样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
而每到年节时分,常德的民俗文化艺术演出是热闹非凡。各民间艺术团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业务更是风生水起、轮番上阵。那歌曲里唱的是油盐柴米的生活,舞步里跳的是女子婀娜多姿的温婉、小品里演的是悲欢离合的人生。
这些土生土长的歌舞民俗文艺,像澧水的浪花般鲜活,似武陵的草木般蓬勃,它藏着常德人最本真的喜怒哀乐。广传于常德民间的“三棒鼓和地花鼓”也是流传于当地几百余年的地方特色鼓艺。已成非遗文化传承的“三棒鼓”表演甚是精彩,一人打鼓击锣,一人抛接三根嵌铃的木棒,边舞边唱,唱词随编随唱。从农事收成到邻里趣事,句句接地气,木棒抛起落下的节奏,就是最原始的鼓点。还有那鼎城的“地花鼓”,逢年过节时,一男一女扮成“丑角”与“旦角”,踩着锣鼓点扭腰摆胯,唱着“正月里来是新春”,脚步踏在青石板上,溅起的都是年节的喜气。
我们常德本土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类型还很多,比如舞龙舞狮、鼓书、威风大鼓、荆河戏、汉剧和专业合唱团,以及现在大街小巷公园社区流行的广场舞等等。
常德的魂,在山水,更在人文与民间艺术。常德本土的民俗文化艺术里,藏着太多能让人心头一热的声响与身影。从丝弦的婉转,花鼓的灵动,歌舞的多元化到威风大鼓的震天撼地,再到小品里的市井幽默,每一样都带着沅澧两岸的烟火气,和常德人骨子里的精气神。
常德-就是这样一座城,既有山水的诗意,又有烟火的温度;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鲜活。当你来过后便会明白:为何千年前的陶渊明,会在这里找到心中的理想地。
而这些五花八门、精彩绝伦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把常德这方水土的人味儿、烟火气,都酿的醇厚绵长。
这里的人们啊!硬是热辣辣、活生生,把日子过成了世间最美的诗意人生……
《烟火人间的常德》
鼓点敲碎晨雾时
丝弦正从吊脚楼的窗棂漏出
像澧水漫过卵石的轻响
老艺人的喉结滚动
把三百年的月光
咽成一句婉转的韵
歌舞在晒谷场铺开
蓝印花布的裙摆旋起漩涡
把傩舞的面具、地花鼓的绸带
都卷进新编的小品里
逗乐了檐下的麻雀
也逗乐了墙上斑驳的标语
戏剧的锣鼓点陡然密集
生旦净丑从幕后走出
带着柳叶湖的水汽
把柴米油盐的日子
唱成水袖上的褶皱
每个转身都溅起古渡口的浪
鼓艺是大地的心跳
堂鼓沉,腰鼓烈,渔鼓悠
打鼓匠的手臂抡圆了
就把星子从澧水深处捞起
鼓声漫过新修的桥
桥墩上,苔藓正记录
这些声音的年轮
当霓虹爬上吊脚楼的木柱
丝弦仍在茶楼的角落发亮
像母亲纳鞋底时
那枚穿线的银针
把传统的经纬
缝进现代的衣袂
还有期盼每一个年节的
团团圆圆
上一篇 : 衡山芳心·花生活馆开业大吉,分享19届杭州亚运会颁奖鲜花制作最佳设计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