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事要闻 工作动态 模范先锋 红色故事 为民服务 文明创建 友情推广 政策法规

康保县马二巴村书记冷漠的皮球抗洪救援中“踢”出的乡村治理之殇

洪水退去,淤泥未清。河北张家口市康保县处长地乡马二巴村的村民,却陷入了一场比洪水更令人心寒的“踢皮球”游戏——他们的村书记对救援中损坏的车辆不闻不问,面对村民诉求来回推诿。这场发生在灾后废墟上的官僚主义表演,不仅冷了受灾群众的心,更折射出乡村治理中令人担忧的深层问题。

天灾固然可怕,但最伤人的往往是人祸。当洪水来袭,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救援,他们的车辆在抢险过程中损坏,于情于理于法都应当得到合理补偿和解决。然而村书记的不作为和推诿,无疑是在受灾群众的伤口上撒盐。这种“踢皮球”的行为,表面上是工作作风问题,本质上却是对群众利益的漠视,是责任意识的缺失,更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

康保县处长地乡马二巴村的情况或许只是个别现象,但其中反映的问题却具有一定普遍性。在一些基层组织中,仍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痼疾;仍有一些干部习惯于“击鼓传花”式的责任推卸;仍然缺乏有效机制来及时响应和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这种作风与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求的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相去甚远。

灾后重建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恢复,更是社会信任和基层治理能力的重建。当村民们发现自己在危难时刻的付出得不到基本认可和保障,当下一次灾害来临时,还会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吗?基层组织的公信力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推诿扯皮中逐渐流失的。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对具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给受灾群众一个明确交代;其次要完善基层应急救援补偿机制,让参与救援者无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基层干部问责机制,彻底铲除“踢皮球”生存的土壤。

大灾面前,最见初心。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的作风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马二巴村的“踢皮球”事件应当成为一个警示——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物质投入,更需要转变工作作风,重塑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和谐、信任、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洪水冲不垮的,不仅是堤坝,更是人心。



分享到:
文章来源:本站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金宫川派味业亮相西昌2025“金火把”烧烤大赛匠心调味点燃凉山美食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