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会谈与三次武威会盟
凉州会谈发生于1247年的凉州,地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所以也称为武威会盟。此次会盟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权管辖,它详细的载明了蒙古人打天下,然后通过阔端汗将吐蕃拿到囊中,最后又通过忽必烈拿着西藏版图嫁妆,登基坐殿成了大中华元朝盛世的开国皇帝。凉州会盟从此奠定了元明清三朝对西藏统治基础。以下是历史资料的核心分析:
一、凉州会盟的历史背景与过程
1235年窝阔台大汗分三路攻宋,西路统帅阔端在攻占陇右、四川后,对青藏高原形成三面包围(东北、东面被蒙古控制,北接西夏故地),仅东南受吐蕃挟持的大理国暂存。
1239年阔端用军事威慑,派将领多达那波率军入藏,见一个抵抗的喇嘛就杀掉一个和尚,最后还焚毁反抗的噶当派热振寺等。为了达到恩威兼施拿下吐蕃效果,蒙古大军又转为怀柔政策,修复寺院并调查藏地政教格局。
1244年阔端采纳多达那波建议,向大藏区最强的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萨班)发出带有威慑与利诱的诏书,要求其赴凉州商谈归附。时年63岁的萨班为保全西藏免遭战火,携侄子八思巴与恰那多吉,历时两年(1244–1246年)经青海抵达凉州。途中在拉萨协调各派意见,奠定归顺共识。
1247年正月,阔端返凉州后与萨班举行正式会谈。双方达成吐蕃归附蒙古帝国的条款,核心包括:呈献户籍册、缴纳贡赋、接受蒙古官员管理。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萨班以此信通告西藏僧俗首领,申明归顺必要性及具体制度,文中载明,如不归顺世界最强大蒙古铁骑阵营,那么大藏区的喇嘛就会荡然无存。反之,如果藏传佛教能够成为蒙古帝国的国教。那么,就会让新兴的藏传佛教,成为天下人的宗教。这样借力打力的更高决策智慧,顿时获得大藏区喇嘛们的广泛支持。后来事实上也证明了藏传佛教,通过骁勇善战的蒙古大军四处传播,将藏传佛教带到了更加遥远的俄罗斯讲蒙语的六个共和国,其中在贝加尔湖边上的布里亚特加盟共和国,至今遇到大喜之事都要请寺庙喇嘛来开光祝福。
二、凉州会盟核心成果与历史意义
凉州会盟文件明确西藏为蒙古属地,1271年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大帝专设宣政院直接管辖,派驻官员、清查户口、屯军收税,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权下的行政区域。现代中国也将凉州会盟作为重要的法理依据:1992年《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白皮书及2019年国家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均以凉州会盟为西藏归属的关键证据。
会盟以谈判取代军事征服,使藏地免受战乱,蒙古亦通过宗教纽带巩固统治。萨班驻锡凉州5年,建“凉州四部寺”(如白塔寺),推动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传播。八思巴继承萨班事业,后被忽必烈封为帝师,创制八思巴文,深化蒙藏政治文化联结。
三、凉州会盟后续影响与当代传承
武威白塔寺,萨班1251年圆寂后,阔端建灵骨白塔于此,该寺成为会盟的核心象征。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寺内遗址与文物(如唐卡、铜牦牛)多次在专题展览中展出。
会盟开创了中央政权通过宗教领袖统合边疆的模式,为清代册封达赖/班禅及金瓶掣签制度奠定基础。
2025年甘肃临夏州博物馆举办“塔映灯辉”文物展,展出73件凉州会盟相关文物;北京大学与拉萨中学联合开展“探寻凉州会盟之路”研学活动,强化青少年历史认知。
四、武威共有三次会盟历史
武威城雕是汉朝大将军卫青、霍去病骑的千里马。马踏飞燕城雕现在已成为全国评上旅游城市的标志雕塑。回顾武威历史上三次“会盟”,除1247年凉州会盟事件外,另两次分别为:660年唐代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遭吐蕃帝国攻击后,携唐弘化公主率部迁至凉州,受唐朝庇护并获“安乐州都督”封号。2019年武威出土慕容智墓(弘化公主之子),佐证了武威会盟吐谷浑与中原的关系。
更早一次是北周/隋朝与突厥和亲,北周千金公主嫁突厥可汗,隋朝杨爽任凉州总管时北击突厥,并在此武威会盟后,建昭武门纪念其功绩。此阶段凉州成为中原与游牧势力博弈的前哨。
综上所述,凉州会盟以政治智慧取代武力征伐,使西藏通过和平协议融入中国版图,其核心价值在于:首次以文件协议(《致蕃人书》)确立了中央对藏区管辖权,延续至今;藏传佛教经凉州东传文明交融,蒙藏汉多元文化在河西走廊共生;白塔寺作为国家统一象征,持续通过教育、展览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番萨迦与阔端会盟不仅改写西藏命运,更成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典范。凉州武威会盟,充分证明对话优于对抗,包容胜于征服,为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历史蓝本。
上一篇 : 中建七局四公司河南分公司党建带工建,关爱到一线
下一篇:没有了!